本報特約記者 劉皓然
停學、開除、撤銷學位……當地時間22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對該校數十位參與“反猶”抗議活動的學生進行嚴厲處分。十分“湊巧”的是,哥大此次行動正值與特朗普政府的談判取得進展、該校被扣下的聯邦資金有望部分“解凍”。有權益組織感嘆,美國藤校最終還是向政治權力“低頭”了。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23日報道稱,22日,哥大在一份聲明中證實了校方已對參與“反猶”抗議活動的學生進行紀律處分。涉事學生包括今年5月巴特勒圖書館抗議事件參與者,以及2024年春季校友周末的“搗亂分子”。具體處分包括留校察看、停學(1年至3年不等)、撤銷學位以及開除學籍,但并未公布受罰學生名單。校方聲明強調,“我校必須專注于履行學術使命,擾亂學術活動即違反學校政策與規章,這類行為必然會導致相應后果”。《紐約時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此次有70多名學生受處分,其中約60人被停學,且大多是兩年。校方表示,學生提交書面道歉方可返校,否則將面臨開除。另有不到10人留校察看,至少一名情節嚴重者學位被取消。
對于哥大的最新舉措,美國輿論呈現明顯分化。有網民痛批這是該校的“恥辱”,并鼓勵被處分的學生起訴校方。還有人質疑此舉是在協助某些勢力實施“噤聲”,稱“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實施屠戮,卻不允許外界討論此事”。與之相對的是,美國一些右翼媒體著重強調學生抗議活動對校園及教學秩序的破壞——比如,圖書館抗議現場不僅留下大量涂鴉,還致使學校保安受傷。該事件最終驚動了紐約警方,80多人被拘留。右翼媒體《紐約郵報》22日的一篇文章標題這樣寫道:“哥倫比亞大學終于對反以色列的暴徒們進行了處罰。”
因不滿以色列對加沙發起的軍事行動,全美多所高校去年陸續爆發學生抗議活動,但哥大的動靜鬧得最大。自1968年反越戰抗議以來,哥大首次允許警方入校鎮壓,這一標志性事件令該校成為全美高校“反猶”活動的“震中地帶”。今年3月,特朗普政府一怒之下取消了哥大4億美元的科研經費。此后數月,雙方一直在進行談判,身處被動的哥大接連妥協,如應政府要求重新調整紀律處分程序、嚴格限制抗議者佩戴口罩、新增了數十名校園保安等。
相比其他名校,哥大此次懲處力度和規模堪稱嚴苛。哈佛大學去年6月懲處抗議學生時,僅有10人被留校察看;賓夕法尼亞大學去年7月也僅有4名學生被停學一學期至一學年。
據美國Axios新聞網披露,在哥大嚴懲學生的同時,校方與政府的談判也有進展,雙方有望達成協議,部分科研經費的撥付或將恢復。據美國“高等教育內幕”網站報道,許多抗議學生指責哥大此舉是向特朗普政府示好、讓步。有學生組織在社交媒體發聲,稱這輪紀律處分是“聯邦協議的一部分”。美國伊斯蘭關系委員會紐約分部負責人納西爾批評哥大此舉是對學生的“壓迫行為”。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些學生團結一致、呼吁一場種族滅絕陰謀的終結。而校方似乎已經向政治壓力屈服,這不僅是對言論自由與高等教育的損害,更出賣了自身的道德操守、學術誠信以及育人宗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