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拉入群毆的戰團一直被認為二戰的重要轉折點!美國未參戰之前,德國已經占領或控制了除蘇聯外的歐洲大陸,意大利也占領了的北非的大部分地區,而日本幾乎侵占了整個東亞。可美國參戰后,盟軍先后在北非、南歐和太平戰區取得勝利,德意日集團戰敗的結局已不可避免!那么,如果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反而配合德國進攻蘇聯,二戰局勢能又會是如何呢?今兒,咱就聊聊這個“如果”和“但是”!
1941年,德國撕毀了蘇聯人還沒捂熱乎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集結了包括羅馬尼亞、意大利等仆從國軍在內的550萬人,分三路向大舉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戰爭初期,德國趁蘇聯尚未反應過來,憑借摧枯拉朽的閃擊戰一路將戰線推進至烏克蘭東部地區,大軍云集斯大林格勒城下!此時,德國向日本發起建議,請其出兵北上,與自己東西夾擊蘇聯。
最初,日本嘴上是同意了,可手底下卻遲遲不見動靜。而就在幾個月后,日本極其突然的偷襲了美軍在太平洋地區最重要的綜合性基地,珍珠港!這樣詭異的行為當時就驚呆了元首的三觀,為啥日本在允諾對蘇作戰后反而向美國發起了進攻啊,想不通嘛。
日本其實很早就對蘇聯的遠東地區有所窺視,不過本子對自己到底幾斤幾兩多少還是有那么點數的,其對蘇聯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力量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現僅以關東軍的力量是無法取得對蘇作戰勝利的,哪怕是從其他地方再抽調幾個師團也是如此。于是,日本陸軍高層得出一個結論,即參加對蘇作戰的前提條件是遠東蘇軍實力因某種特殊原因出現大幅的下降。
按照日軍的設想,遠東蘇軍如果將其一半的軍力量抽調到西線,那么日軍是可以在承受一定損失的情況下擊敗遠東蘇軍的,那時候將會是對蘇作戰的最佳時機。結果在1941年,哪怕是蘇軍承受了恐怖的傷亡,在遠東蘇軍也未出現絲毫西調的跡象,而且據日本偵察機關查探,蘇軍還在此期間通過征召當地居民來充實自己在之前軍事沖突時損失的兵力。實際上遠東蘇軍基本上可以說是原封不動,這樣的情況下,之前已被打疼的本子也沒有足夠的膽量去挑戰蘇聯。
要說本子的為啥連試探性的進攻都沒有,僅僅假惺惺地進行了一番軍事準備便開溜,就不得不提此前的日蘇軍演沖突了。早在1939年的時候,所謂日軍精銳的關東軍就被遠東蘇軍胖揍過,這是日蘇的第一次交手,正是因為這次戰斗使日軍發現自己在軍事裝備和戰術理念上已經全方位落后了,進而造成了日軍對蘇軍的恐懼心理,而這場戰斗就是著名的諾門罕之戰。
諾門罕戰役的起因是蘇聯支持的蒙古國和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因為邊境問題爆發的沖突,隨后日蘇兩軍不宣而戰,從代理人戰爭發展成直接的武裝對抗,雙方在一百多天內總共投入了超過二十萬的兵力,最后蘇聯在付出了相當的傷亡后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雖然日軍死鴨子嘴硬不承認自己的戰敗,但蘇軍強大的坦克裝備和恐怖的物資補給,還是給日本關東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由此打亂了日本稱霸遠東的計劃,喝阻了日軍進一步發動軍事冒險的可能。
按照日本當時的擴張戰略,其在占領東三省后是要舉兵北進的,然而諾門罕戰役無疑是當頭棒喝,軍事上的慘敗讓日軍高層分化出兩種聲音,一種是陸軍繼續北進,一種是海軍的南進戰略。這種爭執持續到了蘇德戰爭爆發,在研究了遠東蘇軍的軍事力量后,日本陸軍無法保證在對蘇戰爭中可以取得完全的勝利,于是被迫屈從于海軍的戰略選擇配合南下。可以說諾門罕戰役間接導致日軍改變了計劃,選擇進攻美國。而正因如此,蘇聯才會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關鍵階段從遠東蘇軍中調走20個師,成為了壓垮德軍最后一口氣的決定性力量!
那么,如果日軍在1941年12月沒有偷襲珍珠港,反而進攻蘇聯,局勢將發生如何變化呢?想要做好這個推斷,就必須先了解蘇德戰爭前期蘇軍的基本情況。德國是在1941年6月開始向蘇聯發起進攻,彼時蘇聯紅軍對于德國并非沒有任何防備,但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后,鋼鐵慈父樂觀地認為德國在打敗英國之前是不會進攻蘇聯的,過度的的備戰行動很可能會刺激到德國,而隨后鋼鐵慈父又用他特有的方式讓所有人都相信了這一猜想。所以,盡管知道戰爭不可避免,但蘇聯高層卻仍在不斷自我催眠,以至于在德國進攻前一周仍沒有一個應對德國進攻的戰略計劃。
戰爭開始時,蘇聯軍隊武器配備不足,在邊界也沒有修建碉堡群,軍隊的指揮系統不健全,通訊手段單一且落后,基層軍官和士兵散漫成性且缺乏訓練。同時,蘇軍軍事戰略思想仍局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認為大國之間的戰爭應該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開始時,雙方先在邊境交戰幾天互相試探,隨后雙方再投入主力部隊進行大規模群毆。在鋼鐵慈父的腦海里自己必能指揮蘇軍在邊境地區頂住敵人,然后再把預備部隊開往前線,增援一線作戰部隊,再把敵人趕出蘇聯領土,再推了對方的塔。
而蘇聯的紅軍總參謀部和國防部則更加盲目自信的認為,德國軍隊在集中和展開的時間不會比蘇聯更快,且其要保持軍隊力量的一半維持對被占領國家的控制,進攻蘇聯的德軍不會有多少,所以防御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更好的發動進攻,對于防御戰和遭遇戰并沒有過多的研究。因為,我們是要去揍人的!
同時,蘇軍高層對于新武器和新兵種認識嚴重不足,完全憑個人喜好來發展紅軍,如一個元帥對機械化軍不感興趣,于是就組建了很多步兵和騎兵部隊,頗為隨意。正是在這樣的導向下,導致蘇軍的戰斗力直線下降,裝備生產也受到極大影響,以至于本應在1939年就批量生產的坦克直到1941年才開始,而其對卡秋莎火箭炮等自動武器的研制也不夠重視,直到戰爭爆發后吃了大虧才逐漸清醒起來。
最后,蘇聯的大清洗運動也對于蘇聯軍隊戰斗力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彼時6名蘇軍元帥被干掉4個,195名師長被干掉110個,220名旅長被干掉186名。海空軍更慘,艦隊司令員只留下1個,航空國防委員會和化學國際委員會的領導人幾乎一掃而空。大清洗直接導致蘇軍各級指揮人員的嚴重損失,為了補充指揮員,蘇聯將未經軍校培養的低級軍官大量快速的提高到高級指揮崗位,致使軍隊指揮素質下降,嚴重影響了蘇軍的戰斗力。
1941年,日軍在侵占東三省后,在此駐守了將近31個社團,其后隨著日軍對華展開全面侵略,大部分兵力開始分散在中國戰場上,只有部分一部分還留在這一占領區。其時中日戰爭已進入相持階段,日本連續從東北抽調兵力,想要發起更大規模的攻勢行動,結果卻是反而使更多的部隊陷入泥潭。此時的日本,能夠出動的部隊不多,與遠東蘇聯紅軍相比更是差了不少,所以日本對于進攻蘇聯一直處于不置可否的狀態。
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后,日本曾計劃準備集結30個師團向蘇聯進攻,然而計劃還沒弄出個大概,便聽到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敗,于是日本便徹底打消了北上搞事情的想法。由此可知,在1941年日本還是能夠拿出30個師團的兵力的,那時開戰蘇聯肯定壓力山大,但只要蘇聯挺過最初的壓力,適應了戰爭節奏后,整體實力就會迅速回漲,這一點在1942年的蘇德戰爭中可以看出端倪,那時的蘇聯紅軍已經蛻變得能夠與德軍正面抗衡了。
在1943年,蘇聯軍工產量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蘇德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坦克和飛機集群鋪天蓋地,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好。日本在1941年選擇不進攻蘇聯,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空軍力量不足以對抗蘇軍。當時,蘇聯在遠東地區布置了包括各型軍用飛機一千多架,而日本的軍事力量強在海軍,陸軍、空軍方面并不能與蘇聯抗衡。
還有一點就是,德國之所以短期內能侵占蘇聯的大部分領土,是因為蘇聯在東歐方面大都是平原,人口資源眾多,適合德國的閃電戰。然而對于日本來說,蘇聯遠東地區地形復雜,人口分散,日軍如果進攻會面臨補給線漫長、戰斗環境惡劣等難題。
在這種情況下,無日軍作何選擇都不會對蘇德戰爭局勢產生根本性影響,而其在拉美國下水后,更是加速了德意日集團戰敗的速度,不得不說本子的腦回路就是密的很,他們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是去制造更大的麻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