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曹旭
二十年前的站臺嗎?已經幾乎忘記,不再查找當時的筆記,回憶日期,因為無論有風無風,是雨非雨,“大聲說話”已經超越了時間,依舊在我們的身邊糾纏,在當下。
公交車,用神經的一部分截斷耳聽之后,那汽車的哆嗦聲,熟客與司機及售票女的巨聲交談,才漸次被我躲避,躲開。那些聲音變得勢微,雖仍清晰,像兒時里屋夜醒的孩子,恍惚聽到客廳大人們的交談,但終究不能襲擊侵害我寧靜的心。此心可比童心,赤子之心?純凈、穩妥,于群山的沉默,大地的岑寂,深夜的安詳同質,統一而一體,“要亦歸之余于自然”。
那么,崇尚天人合一的民族,為什么在日常的生活中,那些交談總是巨響高音嗎?兒時,潛意識中厭惡于家鄉豫劇的原因,并不清晰,現在看來,其中緣由,正是其大腔巨響的唱音人聲,于我內里的沉靜自然之性相抵牾吧。原來,我竟是被它的高腔所驚駭了。
當然可以推測,古原上誕生的劇種,在野外曠地上展演,無現代音響設施,只能憑高腔大嗓,在把劇情傳播的更遠更久。而現代之里,廳堂之中,其劇的特點是否漸次委頓,不大好說話?不久之前,當故鄉此種劇目,假以傳播文化的名號,在國外一家著名劇場演出之時,臺上的演出是否能讓異族作為類于西方歌劇藝術來欣賞呢?并不知曉,報道的文字很巧妙,而我分明見到的鏡頭中,觀眾席上成排的空座。這擔憂,又叢生了自己失望及莫名的愧怍——我的民族,我中國人的身份。
生活中的高腔更是如此,無論飯堂,無論公交車上,交談的,打電話的,怎一個“橫”字了得?常常,我只能扭轉身子,麻醉相關的神經,或堵塞耳孔,以維護自己來之不易的靜謐心情。不能,也無法告知他們,可否可以小聲交談,不是唱戲,不是演講,不是說書,那洪鐘般的聲響還是深藏于深山幽寺之中為好,那尖利的古怪的豆腐西施的高喊,還是擱置在舊年代的街頭小販叢中為善。
不要目中無人,不要大聲說話;不必大聲說話,不要殃及鄰家。是嗎?還有什么是自己不能了解理解的呢?這是文明文化的,還是地域地質的?此時,我的辦公室內,來人仍然大聲的商量工作,我無法制止,回首所見,是進入仲夏的沉悶上午天氣;就如此等待仲夏之夜的靜謐吧,不用多久,五六個時辰之后的夜晚,那神奇神秘般的脈脈靜謐,必將漫漫而來。
☆ 本文作者簡介:曹旭,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教師進修學校干部,筆名陳草旭變,近年來有數百篇散文、小說見散文在線、紅袖添香、古榕樹下、凱迪社區等文學網站,合著有人物傳記《那年的燭光》。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