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星勞模”陳佩斯拖著七十歲的身體,拍了一部不賣情懷、只拼質量的電影《戲臺》。
本來定檔7月17日,結果為了避開“大片扎堆”的暑期檔,他親自錄視頻致歉,決定延期到25日上映。
一段短短的視頻,打動的不只是票友,更讓一整個娛樂圈都靜了一下——這年頭還有人把“藝術”兩個字看得這么重。
45年舞臺上下的沉浮與堅守,不是為了拿獎,而是為了那句最樸素的目標:“讓大家笑起來”。
一
要不是那碗春晚上被他吃得飛起的“面條”,恐怕我們今天不會這么輕車熟路地說出“陳小二”三個字。
他演得不光是一場吃面條的戲,更是吃出了一個時代的喜劇坐標。
觀眾笑到合不攏嘴,小品也從那年起成了春晚必不可少的壓軸項目之一。
這面條一吃就是幾十年,可他背后的功夫卻一點沒偷懶。
他從未靠一句“我有才”混跡娛樂圈,而是真刀真槍地把喜劇玩出了門道。
他演的每一個人物都不是“正面典型”,卻個個活靈活現,笑料背后藏著社會風刺。
那個年代的小品講究什么,講究“接地氣”“講人話”“不裝神弄鬼”。
陳佩斯最懂觀眾的情緒節奏,也最會用“生活夾縫”里擠出的悲喜來打動人心。
不過,笑聲之外,時代也在變。
到了90年代末,喜劇黃金搭檔還沒散場,現實卻給陳佩斯上了一課。
央視未經授權擅自出版了他的一系列作品光盤,面對這樣的“吃相”,他選擇直接上法院。
一告就是三年,雖然贏了官司,但也徹底和春晚劃了清界限。
很多人覺得他是“隱退”了,其實不然,他只是換了個更安靜的戰場,扎進了更需要耐心和真本事的話劇舞臺。
《托兒》這部圍繞婚介詐騙題材展開的喜劇,用幽默外殼包裹住了誠信危機的內核,不光叫好還叫座,一演就是好幾年。
他的思路從一開始就不在“蹭熱度”上,而是像個匠人一樣死磕“喜劇結構”。
后來又有《陽臺》《老宅》《戲臺》《驚夢》接連登場,每一部都帶著他的“指紋”,都是舞臺上的“慢工細活”。
《驚夢》光劇本就寫了三年,《戲臺》從2015年開演,到現在已經巡演了70多個城市。
某瓣評分穩居9分以上,現場票房常年爆滿,這樣的成績放在任何一個主流劇目里都算“奇跡”。
別以為話劇沒春晚熱鬧,他把劇場打造成了自己的春晚陣地。
臺下不止有頭發花白的老戲迷,還有90后、00后站在劇場門口排隊買票看“老爺子怎么搞笑”。
而這些年輕人很多都是被長輩拉著一起“復習”他的舊小品,結果一腳踩進了他的“話劇宇宙”,自愿變成新粉絲。
二
如果說舞臺劇是他的后半程主場,那今年暑期檔的電影《戲臺》則是他再度沖線的一次“壓軸之作”。
這部從話劇移植到大銀幕的作品,他不是掛名導演那種,而是全流程親力親為:劇本自己改、場景親自挑、調度逐個盯。
他甚至親自上陣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撞柱子、扇耳光、跪地……這些戲份本可以請替身,但他一句話就頂了回去:藝人嘛,這是本分。
那一幕幕“不要命”似的自我折騰,不是為了取悅誰,而是他對作品、對角色、對觀眾的尊重。
他年近七旬了,拍戲前走路都微顫,但一進機位,就像還是當年舞臺上那個“吃八碗面”都能面不改色的陳小二。
可令人奇怪的是,在各種重量級頒獎禮的名單上,陳佩斯這個名字始終處于“從不露面”的狀態。
從藝45年,別說獎杯了,就連一個提名也得靠顯微鏡找。
但有趣的是,如果你拉著街頭隨機幾個路人問一句“最喜歡的喜劇演員是誰”,陳佩斯基本是那種不用思考就能脫口而出的答案。
別的演員拼命刷存在感、上綜藝、拍流量劇、打榜投票只為“有個位置”。
陳佩斯不湊熱鬧、不蹭流量、連自拍都極少公開,但“民選喜劇天王”這個位置,他坐得安穩又自然。
他沒拿獎,但觀眾的心他早就拿穩了。
他一向不愛裝深沉,覺得喜劇不是講大道理的工具,而是讓人真笑的藝術。
“喜劇的第一要義,是讓人快樂”,這話聽起來普通,可誰真做到了呢?
舞臺劇時期的陳佩斯,更像是把自己變成了“喜劇界的體校教練”。
開設喜劇訓練營不算新鮮,可他搞的是“真傳帶學”,不是那種“簽個名拍張照”的空把式。
他親自帶課、嚴控排練,收費比市面上動輒數萬的“表演大師班”低出一個檔次,還不對外做廣告。
這事“不圖錢”,最早的一批學員里,就有他兒子陳大愚。
兩人后來在《驚夢》同臺,可臺下排練時臺詞不背熟不讓上臺,燈光道具一個細節都不放過。
他對戲劇的那份較真,基本上能讓任何“走流程”的演員抓狂。
三
臺上靠提詞器,臺下靠耳麥音控,不講臺詞技巧、不練聲臺功,這樣下去“喜劇”就成了一個空殼子。
他干脆一刀切,在訓練營里安排學生早上跑十公里,“不跑就說不出來話。”
他解釋得很認真:臺詞靠丹田,說出來才有力度;舞臺靠體能,不鍛煉怎么撐住氣場?
這樣的訓練聽起來很原始,效果卻很扎實。
陳佩斯把“舞臺表演”這件事重新變回了“手藝”,不是花架子,而是真材實料的現場工藝。
他的作品風格也一如既往地“家常”,“二子”系列看似玩世不恭,其實每個角色都有軟肋、有情感、有掙扎。
從《瞧這一家子》里的小混混,到《王爺與郵差》里假傻真擰的“二傻”,這些角色活得比現實里的人還真實。
再比如《姐夫與小舅子》,講的是小舅子看顏色錄像被姐夫當警察抓包的故事。
這類題材擱現在拍出來估計過不了審,但在當時,它成功觸碰到了一代人關于“公共與私德”、“家庭與社會”的敏感神經。
而陳佩斯把這種“危險話題”演得不尷尬不油膩,全靠臺詞和節奏打擦邊、抖真梗。
哪怕是一句“拜拜了您吶”這種貌似無厘頭的結尾,也藏著時代小人物的尊嚴與自嘲。
北京胡同里的普通人,面對社會變動和身份焦慮,能說出這樣一句玩笑話,本身就是對現實的溫和抵抗。
在所有被喜劇娛樂“包裝過度”的今天,陳佩斯的堅持顯得愈發可貴。
他不用流量沖榜,不靠微博營銷,不請網紅站臺,只靠一張嘴、一副身子、一段結構完整的喜劇文本,穩穩打出觀眾的掌聲。
這45年,他沒拿過一個“大滿貫”,卻讓觀眾記住了幾十個經典角色;沒站在任何領獎臺中央,卻站在了幾代人共同的笑點中央。
在如今這個“速食娛樂”時代,短視頻剪出“名場面”,AI生成段子,“劇本殺”都能做成電視劇。
但陳佩斯不急不躁,甘愿三年磨一個劇本、七年打磨一個小品、十年帶一批演員。
他的“倔強”,成了這個娛樂江湖里最難得的風景線。
真正的藝術是靠一天天實實在在的排練、一場場握著汗的演出、一句句改了又改的臺詞,換來臺下的那一聲真笑。
結語
你以為他退了,其實他還在前線;
你以為他老了,其實他還在改本子;
你以為他是個演員,他偏偏是“劇中人”。
參考資料
71歲陳佩斯致歉!.黑龍江日報 [引用日期2025-07-15]
中新人物丨陳佩斯:喜劇第一目的是給觀眾帶來快樂.中國新聞網 [引用日期2024-05-15]
《似是故人來》對話陳佩斯:老百姓看著樂就叫喜劇.齊魯壹點 [引用日期2024-05-15]
陳佩斯回歸央視當導師,從屏幕消失的這些年,他在忙什么?.中國青年報 [引用日期2024-05-15]
陳佩斯與兒子陳大愚首次同臺演《驚夢》,“他像我的一條腿”.中國青年報 [引用日期2024-05-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