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劉心玥 通訊員 郭旭陽
7月25日是世界防溺水日。夏季是溺水事故高發期,我們該如何防范?如何識別不同水域風險?遇到溺水事故應如何救援?記者走訪相關水域救援專家。
水下暗藏隱患,莫被平靜水面迷惑
不少人認為岸邊淺水區域相對安全,但無論是自然形成的江河湖海,還是人工修建的水庫池塘,水面之下往往潛藏著超出預期的安全風險。
山東省消防救援總隊水域救援專家組專家陳斌解釋:“在內河、水庫等看似平靜的水域中,水底可能暗藏廢棄漁網、魚籠、斷桿等障礙物,而且水下常存在‘斷崖’式的地形,肉眼看似水淺,可能驟然垂直到數米深水區。長期被水浸泡的泥岸土質松軟濕滑,在不熟悉的水域附近岸邊行走時也要提防塌陷危險。”
河流、溪流、海水等流動水域情況更為復雜多變,水下易形成多種危險水流形態,容易使人失控、翻滾,難以脫身。在夏季備受青睞的海濱浴場,離岸流是最需警惕的“隱形殺手”。
國家水域救援青島大隊分隊長劉翰林介紹:“我們可通過觀察識別其蹤跡,若某片水域顏色明顯發黃渾濁、水流持續向深海方向移動、海浪突然變小或斷裂、漂浮物加速漂向外海,則很可能是離岸流。月牙形沙灘是其高發區,且其位置、強度多變,漲潮時出現概率更大。”
落水慌亂掙扎不可取,保持冷靜是關鍵
如果不慎遇到離岸流,劉翰林提醒,應保持冷靜,不要試圖逆流游回岸邊。離岸流流速可達每秒2米,對抗只會快速耗盡體力。會游泳者可面朝岸的方向,向離岸流兩側平行于海岸斜45度角游動,脫離水流后再順浪向岸邊游。可借力呼救,游泳技能一般的人,若穿了救生衣,可保持漂浮,同時大聲呼救,等待救援;若沒穿救生衣,盡量放松身體漂浮,節省體力等待幫助。
溺水時,驚慌失措往往是最大的敵人。“對于不會游泳或水性不佳者,切勿因驚慌而胡亂撲騰,加速體力耗盡與下沉。可采取‘短吐深吸’的方式,短暫吐氣后深吸一大口氣,盡力鼓起腹部。”劉翰林強調心理調節的重要性,“務必提醒自己‘不緊張、不反抗’,讓水的浮力托住身體。將耳朵沒入水中,頭部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雙手在水面下輕柔劃動以助平衡,雙腳則完全放松。這種姿勢能最大程度節省體力,維持呼吸,為等待救援贏得寶貴時間。”
盲目救援不可為,科學施救很重要
看到有人落水,很多人會本能想下水救人,但水域救援專家陳斌介紹:“高達90%的溺水事故救援者,都是因為盲目下水而遇難”。
如發現有人溺水,第一時間應立即大聲呼救,吸引周圍人注意,尋求幫助。可尋找像竹竿、樹枝、長繩、救生圈、空礦泉水桶等有利工具,將其捆扎在一起伸向落水者,再將其拉上岸。
“需要注意的是,救人時應趴在岸邊降低重心,或將繩子纏在像欄桿、大樹等固定物上,防止被落水者拖拽下水。同時應立即撥打報警電話,清晰說明落水地點,方便救援人員快速到達。”陳斌強調。
當溺水者被救上岸后,若發現被救溺水者無意識,應迅速將其置于較硬平整地面,清理其口腔鼻腔異物,進行人工呼吸。“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的倒掛控水法,其科學性存疑。控水會耽誤黃金搶救時間,且可能導致胃內食物反流,引發窒息。”陳斌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