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浦江畔的石庫門到帕米爾高原的最高國門……7月17日至7月22日,在上海市援疆前指的統籌引領下,來自滬喀兩地大中小學的師生們,開展了一場紅色主題研學活動。70名喀什師生與70名上海師生分別在上海、喀什、西安、延安等地交流互訪。
上海市援疆前指總指揮、市政府駐新疆辦事處主任孟慶源指出,自教育援疆啟動以來,上海的優質資源不斷向喀什流動。此次“從石庫門到最高國門”的研學活動通過“學生雙向走”,將短期交流轉化為長期聯結,讓教育援疆有了更鮮活的互動,在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文化認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活動發起者喀什理工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彭宗祥表示,今年7月7日至9日在新疆和田召開的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為教育援疆工作指明了聚焦發力的方向。
在中共一大會址前,滬喀學子合影留念。
“站在中共一大會址的紅磚墻前,我讀懂了‘初心’兩個字的分量。” 喀什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蘇比努爾·赫克木談起:“在上海理工大學的實驗室里,老師說‘產教融合要跟著產業走’,這讓我想起新疆的林果業——或許我們也能把所學的知識搬到果園里,讓技術真正長在土地上。走出喀什不是為了離開,而是為了帶著辦法回來。”
來自上海城建學院的龔慧恩同學,在喀什古城的燙畫工坊里頗感震撼。“我們從小小的燙畫工坊里感受到當地居民的傳統智慧,跟著維吾爾族爺爺學做燙畫,聽老人講古城改造時怎么保住老手藝的故事,突然明白‘文化根脈’不是書本里的詞。”她計劃把喀什的“非遺+電商”模式帶回學校,“或許,我們能為這些手工藝品提供更多的渠道,讓更多人看見它們的美。”
滬喀學子在喀什古城體驗燙畫。
7月21日,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健康醫學院的師生們從紅其拉甫國門返程時,偶遇了一場泥石流。缺水缺糧的困境,讓原本疲憊的師生們頗感煎熬。附近村落的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居民聞訊后,紛紛提著保溫桶自發給受困的人員送來熱湯、熱粥、熱水等。
“看著居民們冒著危險送來熱食,看著搶險人員開著工程車駛過,看著交警同志來回巡邏,‘守望相助’四個字變具象了。”上海理工大學學生潘景感言道:“課本上說‘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今天被困在路上,我親眼見證了‘生命線’如何在一個個普通人手中接力。”
阿克陶縣志愿者為泥石流滯留師生送上熱湯。
師生們在這場意外中經歷的不僅是一場險情,更是一堂直擊心靈的“思政課”——它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不再是抽象的口號,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情誼化作掌心的溫度。帶隊老師、上海理工大學團委副書記楊陽感慨:“紅其拉甫的界碑教會我們忠誠與擔當,而今天的泥石流與援助,讓我們讀懂了團結與奉獻。這場研學的意義,不僅在于走過多少紅色地標,更在于在突如其來的考驗中,觸摸到一個民族最深沉、最堅韌的精神底色。”
此次研學是上海“組團式”教育援疆的創新實踐,更是“輸血+造血”模式的生動延伸。這種“以學促研、以研促幫”的閉環模式,讓教育援疆從“單向輸出”變為“雙向賦能”。結營儀式上,上海援疆前指項目資金業務組組長、喀什地區發改委副主任馮贇勉勵大家:當好滬喀兩地友誼橋梁,共繪民族團結、同心筑夢美好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