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在石破茂信誓旦旦說"絕不被小瞧"的7天后,他簽下了15%關稅和5500億美元投資的"賣身契"。
這位曾經最強硬的日本首相,僅用90天就完成了從"理直氣壯"到"俯首稱臣"的政治淪陷。
數字背后藏著什么秘密?政治弱勢如何摧毀外交底線?日本真的走投無路了嗎?
政治弱勢如何摧毀外交底線:石破茂的90天淪陷史
政治就是這么殘酷。當石破茂在7月選舉中慘敗的那一刻,他的外交籌碼就已經所剩無幾了。
參議院選舉的結果像一記重拳,直接擊中了這位首相的政治要害:執政聯盟僅獲得47席,反對黨卻拿到了78席。
在日本政治的江湖里,這樣的數字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政治權威的徹底崩塌。麻生太郎領導的麻生派第一個跳出來,明確表示"不會允許石破茂繼續執政"。
高知縣支部聯合會直接向黨總部提交了辭職請求。這不是商量,這是通牒。石破茂那張疲憊的臉上,寫滿了政治生涯的黃昏。屋漏偏逢連夜雨,美國那邊又傳來消息。
特朗普政府將在8月1日對日本征收25%關稅的最后通牒,像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就是內政外交聯動的殘酷現實。
當一個政治家在國內失去權威時,他在國際談判桌上也就失去了討價還價的資本。石破茂曾經以為自己可以像安倍晉三那樣,在給特朗普面子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這位美國總統。
但現實是,做事一板一眼的他,恰恰是最不擅長與好大喜功、愛慕虛榮的特朗普打交道的類型。更要命的是,他還沒有安倍那樣的政治資本。
當政治權威下降到冰點時,外交就變成了一場沒有勝算的賭博。石破茂手里的牌越來越少,而特朗普卻握著關稅大棒這張王牌。
從強硬表態到全面妥協,石破茂用90天時間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政治淪陷過程。這不是戰略調整,這是政治自殺。
盟友的真相:美國開了一家"保護費"超市
如果說石破茂的困境還有個人因素,那么美國的關稅菜單就揭示了更深層的問題。特朗普對不同國家的關稅政策,就像一家"保護費"超市。
對歐盟和日本這些"高級會員",稅率是15%左右。對東南亞國家這些"普通會員",稅率跳到20%。對中國這個"非會員",稅率高達30%。這哪里是什么盟友關系?這分明是赤裸裸的等級制度。
韓國人看得很明白,直接要求美國對韓國的關稅比其他盟友"低一些"。但石破茂為了爭取這個"高級會員"的待遇,卻做出了令人不齒的選擇。
就在赤澤亮正趕往華盛頓的當天,日本財務省和經濟產業省同時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鎳基合金不銹鋼板啟動反傾銷調查。
時間節點的巧合,讓人不寒而栗。要知道,中國在7月17日才剛剛批準了從日本進口449種水產品。
這是中方自2023年8月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核廢水以來,首次重啟對日本相關水產品的進口。中方釋放的善意,換來的卻是背后一刀。更諷刺的是,所謂的"傾銷"根本站不住腳。
根據上海有色網的數據,中國鋼板在日本的到岸價格約為13395-15435元/噸。而在中國國內,同樣產品的價格只有3500-3800元/噸。
日本進口商加價后,中國鋼板在日本的終端售價為15000-18000元/噸。這明明是中國鋼板在日本賣得更貴,哪來的"傾銷"?但事實在政治面前,從來都是蒼白的。
石破茂需要的是一個"背刺"的姿態,來換取美國的寬松。為了那碟醋,包了這盤餃子。這就是所謂盟友關系的真相:強者制定規則,弱者選邊站隊。
美國對盟友的"保護",本質上是一種權力脅迫。
30年后,日本再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當石破茂簽下這份協議的那一刻,一個幽靈在東京上空徘徊——廣場協議的幽靈。1985年9月22日,同樣是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簽署了那份改變命運的協議。
那一次,日本為了維護與美國的關系,主動讓日元大幅升值。結果呢?失落的十年,甚至是失落的二十年。
30年后的今天,劇本如出一轍。同樣是美國的貿易制裁威脅,同樣是日本的被迫妥協。不同的是,這一次日本連討價還價的余地都沒有了。
石破茂在政治壓力下,甚至連象征性的抵抗都放棄了。從最初要求的"零關稅",到接受15%關稅,這中間的落差有多大?
更要命的是,這份協議的殺傷力可能比廣場協議更大。廣場協議主要影響的是匯率和金融市場,而這次的協議直接沖擊的是日本的實體經濟。
汽車產業是日本經濟的主要支撐,占對美出口總額的近30%。農業更是日本執政黨的基本盤,關乎政權穩定。這兩個領域的讓步,意味著日本在經濟主權上的進一步淪陷。
石破茂或許以為這是為了政治生存的權宜之計。但他沒有意識到,短期的政治算計往往要付出長期的國家代價。當年簽署廣場協議的中曾根康弘,也是這樣想的。
結果,日本經濟從此一蹶不振,至今還在為那個決定買單。現在,石破茂又要讓日本為他的政治生存買單了。專家們已經開始擔心這份協議的長遠影響。
類似廣場協議的長期負面效應,可能會在未來幾年逐步顯現。日本的經濟自主性將進一步削弱,對美依賴將進一步加深。這不是戰略調整,這是慢性自殺。
歷史的河流依然在那里,日本再一次踏了進去。
中等國家的宿命:在大象打架時做一只螞蟻
石破茂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政治失敗。它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中等國家在大國博弈中的結構性困境。在這個強權政治主導的世界里,中等國家永遠面臨著一個殘酷的選擇。
要么在大國之間選邊站隊,要么被邊緣化。日本的困境,正是這種結構性矛盾的典型體現。作為美國的盟友,日本在安全上嚴重依賴美國。
但作為貿易大國,日本又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經濟聯系。這種雙重依賴,讓日本在中美博弈中進退兩難。石破茂選擇了向美國傾斜,但代價是背刺中國。
這樣的選擇,看似聰明,實則愚蠢。
因為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小國永遠是可以隨時犧牲的棋子。美國給日本的"優惠",本質上是一種施舍。當美國需要的時候,這種施舍隨時可以收回。
石破茂以為通過背刺中國可以換取美國的長期寬松,這是天真的想法。強權政治的邏輯是:今天可以讓你背刺別人,明天也可以讓別人背刺你。
更糟糕的是,石破茂的選擇破壞了日本的戰略平衡。在中美之間保持微妙平衡,本來是日本外交的智慧所在。現在,這種平衡被石破茂親手打破了。
日本從一個相對獨立的中等強國,變成了美國的附庸。這樣的轉變,對日本的長遠發展是災難性的。眾參兩院都成為"少數派"的石破茂政府,在政策推行上面臨巨大阻力。
為了讓政策能夠繼續推行,執政聯盟將不得不向反對黨妥協、讓步。這意味著日本的政治將進入一個更加不穩定的時期。而政治的不穩定,又會進一步削弱日本的外交能力。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麻生太郎推舉的高市早苗,很可能成為日本首位女首相。但換人并不能解決結構性問題。無論誰來當首相,都無法改變日本在大國博弈中的弱勢地位。
這就是中等國家的宿命:在大象打架的時候,只能做一只瑟瑟發抖的螞蟻。獨立自主的外交,對日本來說已經成了奢侈品。
#優質圖文扶持計劃#結語
石破茂的政治悲劇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真相:沒有內政基礎的外交強硬,只是空中樓閣。
在這個大國博弈白熱化的時代,中等國家的外交空間正在被無情擠壓,獨立自主成了奢侈品。
面對強權政治的鐵拳,小國還有生存之道嗎?您覺得還有第三條路可以走嗎?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