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丁中醫:豬肉是血脂升高的“元兇”?餐桌上的3種食物,再好吃也別碰!
袁丁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 心血管內科 主任醫師,擅長:心腦血管疾病、心梗、腦梗、冠心病、心絞痛、腦梗后遺癥、房顫早搏、心律失常、血壓高、高血脂、頭暈失眠等疾病,定期在廣州宏韻互聯網醫院坐診。
每次提到高血脂,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都怪豬肉吃多了!”仿佛餐桌上那盤紅燒肉就是萬惡之源。但真相是:飲食對血脂的影響僅占三成,七成問題源于身體代謝和消耗失衡。豬肉被冤枉了這么多年,真正的“血脂刺客”其實藏在餐桌的另一角,以下3種食物,才是醫生反復強調的“紅線區”!
一、肥豬肉:飽和脂肪酸的“隱形炸彈”盡管豬肉常被指責,但真正的罪魁是肥肉部分。肥豬肉富含大量飽和脂肪酸,這種物質會直接激活肝臟的膽固醇合成機制,導致血液中“壞膽固醇”(LDL)飆升。更危險的是,中式烹飪慣用的豬油拌飯、豬油酥餅等,將飽和脂肪的攝入量推向高峰。替代方案:選擇純瘦肉(如里脊肉),切成肉絲與蔬菜同炒;若偏愛五花肉,務必先焯水去除表層油脂1。
二、動物內臟:膽固醇的“濃縮彈藥庫”豬肝、豬腦、腰花等動物內臟,是膽固醇的“重度污染區”。以豬肝為例,每100g含膽固醇約288mg,是豬瘦肉的5倍以上。這些膽固醇進入人體后,會加劇動脈粥樣硬化進程,直接提升心梗、腦卒中的風險。關鍵提示:高血脂患者每周內臟攝入不宜超過50g,可用豬血替代(膽固醇含量僅51mg/100g)。
三、加工肉制品:添加劑與鹽分的“雙重陷阱”臘腸、煙熏肉、火腿等加工肉類,堪稱“血管腐蝕劑”。它們不僅脂肪和膽固醇含量極高,更含大量亞硝酸鹽與鈉鹽:亞硝酸鹽在體內轉化為致癌物,損傷血管內皮。過量鈉鹽引發高血壓,與高血脂協同破壞心血管。
實驗對比:100g臘腸的膽固醇≈3個雞蛋,且含鹽量達每日推薦限量的80%!當血脂已明顯異常,切勿盲目依賴飲食調整。
尤其年輕患者若發現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跡象,需及時啟動藥物治療,畢竟血管的健康,從沒有“試錯”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