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韋帕”過境后,粵西等地區普降暴雨。
“無論如何,你今晚必須到學校安置點去!”22號傍晚,在陽江陽春市三甲鎮京沖村一戶人家里,傳來“爭吵聲”。
“爭吵”的雙方,是村民葉庚新和村干部王基彬。葉庚新的房屋位于山腳下,暴雨沖刷,山泥下瀉,如遇到極端天氣便有很大的安全風險。反復磨嘴皮,王基彬取得了“勝利”,認輸的老葉乖乖地跟著去了安置點。
如今臺風已遠離,陽光傾灑,這個粵西小鎮恢復如常,人們又開始忙碌、勞作。然而,葉庚新至今仍感后怕,要不是村干部的“生拉硬拽”,自己這條命就沒了——轉移后的第二天凌晨,他的房子塌了。
“他們住的地方,每次下大雨我都提心吊膽”
記者了解到,面對暴雨可能帶來的險情,三甲鎮鎮村干部提前預判、迅速行動,在洪澇、塌方、山體滑坡等險情到來前,及時果斷轉移危險區域群眾300多名。
從19號接到防御臺風通知開始,連續幾天來,京沖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澤文等干部都在馬不停蹄地走村入戶排查安全隱患,提醒群眾減少外出,避免靠近危險區域。
7月22日下午5點多,吳澤文接到鎮領導通知,三甲鎮暴雨紅色預警已經生效,必須立刻轉移相關重點群眾,確保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葉庚新和黎繼開這兩戶人,因為他們住的都是幾十年破舊的泥磚房,每一次下大雨我都提心吊膽。”吳澤文告訴南都記者。
考慮到每一次要求群眾轉移到安全的地方,群眾經常跟他們說的是“我們在這里居住幾十年都沒有問題,不用這么緊張”時,吳澤文接到通知后馬上叫村干部王基彬直接去葉庚新家,無論如何今晚必須把他接到學校安置點。
隨后,村干部王基彬騎著摩托車直奔葉庚新家中。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坐落在山腳下的葉庚新的家村干部已經去過無數次了。大概騎了十多分鐘后,因常走的小路被水淹沒了無法通過,王基彬只能步行繞道一個山坡才能去到葉庚新的家,這一繞,比平時多花了半個小時。
果然,聽說要轉移到安置點的安排時,葉庚新很不情愿,在他看來,房子住了幾十年了,從來沒出過問題,這次應該也沒問題。加上因為小路通不過,去安置點必須繞道多走半個多小時的山路。最后,王基彬連說帶“拽”才把葉庚新帶回了安置點,來回用了一個半小時。
王基彬和葉庚新繞山路去安置點。受訪者供圖
接到吳澤文要求轉移到學校安置點的通知時,黎繼開選擇到親戚家住,“晚上9點左右,因為擔心他偷偷溜回去,我就打電話問他親戚確定他是否還在那,我還跟他親戚說今晚一定不準他回去,幫我們看好他。”吳澤文說道。
“這兩家我們太熟悉了,最近幾乎每天都往他們家跑。”吳澤文告訴記者,之前去他們家巡查的時候,就看到墻體有滲水現象,便判斷有危險,不敢大意。“葉庚新還是山腳下的單家獨戶,遇到突發情況,連個照應的人都沒有,所以一定要把他‘拽’回來。”
第二天一早,村民發現,葉庚新和黎繼開的房子在暴雨中都坍塌了。7月23日早上7點左右,在蒙蒙細雨中,葉庚新從安置點回到家中,當他看到住的那間房子中間直接塌了下去,連屋頂都沒了的時候,葉庚新終于感覺到了后怕。
7月23日,吳澤文(右)到葉庚新家了解房子坍塌情況。受訪者供圖
“書記,幸虧昨晚有你們的不怕辛苦和不怕麻煩,要不我命可能都沒有了。”電話的那頭,吳澤文感覺到葉庚新說話的語氣都有點顫抖了。
“下次叫轉移,不要覺得我啰嗦就行”
正是因為村干部的不怕辛苦和不怕麻煩,三甲鎮三圩村村民陳達坤和哥哥陳達潤一家也“躲過了一劫”。
作為村里記錄在簿的重點巡查對象,在臺風登陸之前,接到要轉移群眾的通知時,三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傳真立馬安排了轉移5戶重點對象,其中就包括住在山腳下的陳達坤和哥哥陳達潤一家。
記者了解到,每次遇到大風大雨,劉傳真都會要求他們兩兄弟轉移,但每次都少不了要游說一番。
然而,這次也不例外,聽說要轉移,因為舍不得存放在家里的農作物,這兩兄弟一開始并不愿意,為了說服他們,20號那天,劉傳真等村干部一天多次走進他們家門,軟硬兼施才終于把他們“趕”到了他們的親屬家里去避險。
將他們轉移出來以后,這兩兄弟便成了劉傳真等村干部重點關注的對象,“那幾天,我一直勸阻他們千萬不能回家住。”
23日凌晨1點多,陳達潤的房子后面便開始發生山體滑坡,凌晨3點多,因為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迅速掀翻了陳達坤家的后門,涌入房子。
大雨過后,23日下午,陳達坤回到了家中,站在自家房子前,望著里面的泥漿和厚厚的黃泥,陳達坤很感激村干部的“苦口婆心”。
7月23日凌晨,泥石流掀翻了陳達坤家的后門,涌入房子。受訪者供圖
“下次叫轉移,不要覺得我啰嗦就行。”劉傳真半開玩笑地對陳達坤說,因為覺得麻煩,每次轉移時群眾經常會有抗拒情緒。因為心系群眾,劉傳真等村干部每次都會耐心得安撫群眾的情緒,引導他們及時轉移。
因為提前轉移出來了,葉庚新、黎繼開、陳達坤、陳達潤等村民的安全有保障了,但吳澤文、劉傳真等村干部在22號下午接到紅色暴雨預警通知時,便一刻都沒有松懈,一直對地質災害點,削坡建房等進行巡查。
“23號凌晨兩點多,又下大暴雨了,有很多路段上方出現了塌方,車過不去了。因為不清楚里面村莊的情況,我們放心不下,我和同事王基彬兩人只能徒步前往。一路上都是小心翼翼的,觀察上方山嶺是否會塌方,特別是過漫水橋的時候,我們兩人都是互相提醒對方要小心再小心。到達下坪自然村時我們還叫醒了2戶近山嶺的群眾。”吳澤文回憶道。
7月23日上午七點多,三甲鎮的雨勢終于變小了,結束了巡查工作回到村委會后,吳澤文帶領村干部又馬上投入到布置搶修塌方的道路和群眾受災情況的收集工作中去。
劉傳真告訴記者,每次防災的時候,只有看到群眾安全了,他的心才能踏實,“其實當第二天到現場看到村民安全了,覺得這些天來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看到村民后怕和感激的眼光我也感覺到很欣慰。”
凌晨2點,街道響起了鑼鼓聲
事實上,從22號下午5點開始,三甲鎮負責排查險情工作的鎮村干部基本都一夜未眠。
“起床了,浸三甲墟了!”23號凌晨2點10分鐘,三甲鎮三甲社區黨委書記王世珍用鏗鏘有力的鑼鼓聲喚醒了居住在紅旗路低洼地段的群眾。
王世珍告訴記者,紅旗路低洼點離三甲河很近,22號下午接到紅色暴雨預警信號時,他們每隔20分鐘都會去巡查一下三甲河的水位上漲情況。23號凌晨2點10分鐘,三甲河水位急劇上漲,紅旗路低洼點開始受浸。
23日凌晨,受暴雨影響,三甲河水位快速上漲。
看到紅旗路低洼路段被淹,王世珍心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兩位殘疾人居民,“他們兩個,一個70多歲,一個80多歲,我當時第一時間想的是要趕緊把他們轉移到社區辦公室去。”王世珍說。
王世珍安排其他干部繼續用鑼鼓、喇叭提醒其他居民緊急撤離后,他和另外一名社區干部就直奔80多歲的羅容芝老奶奶家去,敲了5、6分鐘門后,他們終于把老奶奶喚醒。然而,老奶奶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不會水浸屋,不用轉移”。
看著水位不停上漲,王世珍心里十分著急,他們一邊安撫老奶奶,一邊把她抱到輪椅上去,怕老奶奶被雨淋濕,他們一個負責撐傘、一個負責推輪椅,小心翼翼地把老奶奶轉移到了社區辦公室去。隨后,他們又馬不停蹄地去轉移70多歲的老爺爺伍斯平。
據王世珍回憶,23號凌晨,紅旗路低洼點水位最高的時候有1.5米深。23號上午9點多,紅旗路低洼點開始退水,買好早餐給兩位老人吃后,王世珍和社區干部又立馬投入到了街道清淤工作中去。
23日上午,退潮后,三甲社區居民加入街道清淤工作。受訪者供圖
退潮后,伍斯平的家屬把他接回了家中。23號上午11點多,社區干部將羅容芝老奶奶家里衛生打掃干凈后,也把她安全地護送回家。“感謝你們救了我一命!”羅容芝激動地對三甲社區干部說道。
“其實沒什么,我們只是根據鎮領導的安排,做了自己應該做的工作。每次防范災情險害,我們都是這樣做的。”無一例外,當24日傍晚記者向三位基層干部發出采訪邀請時,電話那頭說出的都是同樣的話語。
記者了解到,三甲鎮群眾這次能被及時轉移,離不開鎮政府領導班子的及時研判與布局。三甲鎮委副書記、鎮長楊徑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臺風“韋帕”前期登陸陽江的時候,對三甲鎮的影響并不是很大,但是,22號下午兩點多,三甲鎮就開始持續下暴雨。
“下到5點多的時候,根據鎮的地形地貌,我們認為需要提前發布預警,于是,我們要求各個鎮村干部要馬上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及時轉移有安全隱患的群眾,進入備戰狀態。”楊徑告訴記者,從22號下午到23號凌晨,三甲鎮及時轉移群眾300多名。
記者獲悉,截至目前,三甲鎮共有36.47公頃農作物受損;縣道22處路面塌方,8處路基掏空,累計480米;鄉道54處路面塌方,25處路基掏空,累計2020米;村道56處路面塌方,36處路基掏空,累計2815米。
當前,三甲鎮正在緊鑼密鼓地疏通道路,清理災后淤泥、垃圾,確保群眾順利復工復產。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盧婉珊
出品:南都政務新聞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