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25日,開拓者球員楊瀚森回到了青島男籃基地,接受了《青島文旅》記者的專訪。
記者:5月初抵達美國,面對著未知的未來和全新國度的文化差異,再加上14站試訓27600公里的飛行距離,這段適應期給你帶來哪些沖擊和收獲?
楊瀚森:當初第一站到達的是美國的薩克拉門托,下了飛機就是在荒漠里面,感覺有些新奇。5月3日,我抵達洛杉磯,然后就開始“三點一線”——吃飯、睡覺、訓練。飲食上,冷三明治、小面包難以下咽時,我就格外想念青島的各種美食。雖然飲食不習慣,但我非常喜歡波特蘭的天氣和城市氛圍,那里和青島很像。當然,我也找到了非常正宗的中餐館,我很愛吃附近一家店的包子,這些都是“小確幸”。
文化碰撞也挺“逗”的,我記得鬧過一次“大烏龍”。一天晚上,我睡得正香,火警響了,警鈴聲震得我腦殼疼。我以為是我不小心拍到什么按鈕,摸索半天才發現整棟樓的人都在逃命。我也穿著睡衣狂奔下樓,后來發現可能是有人抽煙誤觸火警,原來是虛驚一場。
試訓的時候,我和一名球員對位,有一些激烈的言語對抗,他就生氣“上頭”了,不執行戰術、不傳球。這樣控制不住情緒一味自己打的結果就是一場沒贏。最后他拒絕跟我擊掌,但我一笑了之。這些經歷愈發讓我懂得情緒控制和獨立的重要性,保持一顆幽默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記者:選秀前,各種聲音在網絡上發酵。當你帶著全國球迷的期許坐在布魯克林巴克萊中心,聽到自己的名字被念出的那一刻,是怎樣的感受?
楊瀚森:對我而言,選秀夜確實太戲劇化了。選秀的時候,我沒有進入小綠屋,就坐在觀眾席上。我原以為自己至少也會是首輪20順位往后才可能被選中,所以根本沒有想那么多,心態非常放松。在場館里坐著等的時候,我甚至還在一邊吃炸雞一邊和身邊的人聊天。突然,所有攝像機都圍了過來,有人讓我穿上西裝。你們看我的表情也能看出來,我有點懵,甚至來不及整理好自己的西裝,用濕巾擦干凈手上的油漬。被叫到名字的那一刻,我感覺夢照進現實,當時確實非常驚喜和詫異。從觀眾席走上臺的那一路,我感覺自己的腿一直在抖——20歲生日和進入NBA在同一天到來了。
記者:經歷兩年CBA歷練,進入NBA之后又經歷了夏季聯賽和訓練,你感受到中美籃球最核心的差異是什么?你需要在哪些方面重點提升以適應NBA?
楊瀚森:最核心的差異是速度和強度。首先是訓練方面,美國的訓練時間可能比國內短,但強度極高,大家都主動尋求身體對抗。比賽中,美國更快,球員更自信、出手更堅決;國內更偏向陣地戰,跑戰術更細致些。NBA的對抗強度、內線球員的身體天賦都遠超我的預期,他們也更崇尚個人能力的展現。
我之前在CBA定義自己是傳統中鋒,但來到NBA后發現并非如此。
發現問題比掩蓋問題重要,我和訓練團隊已經有了明確的提升計劃。夏季聯賽暴露的問題很清晰,被批評是事實,我的體能儲備需要加強,力量和體重需要增加以適應更高強度的對抗,低位腳步和終結的穩定性需要提升,投射范圍也需要擴展以匹配現代籃球的快節奏和空間要求。
CBA的經歷對我的NBA之旅幫助很大。在國內打球的時間,我被對手細致地研究,這督促我不斷突破、不斷進步,讓我在技戰術方面有了更高的執行力,鍛煉了我技戰術敏感性。當然,CBA也讓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今在NBA,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調整心態。我會一直專注比賽,我非常在意自己能為球隊貢獻什么。盡可能打好球、展現自己的長處,放平心態,相信自己,勝敗乃兵家常事,明天永遠是嶄新的。
轉載自《青島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