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7月24日電(湯陽)近年來,安徽省錨定打造“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堅持向“新”而行、以“質”致遠,努力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持續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通過一體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優化、未來產業培育,不斷厚植現代化美好安徽的發展新動能。
2025年上半年,安徽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572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6%。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9938億元,增長6.4%。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58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2%。外貿規模快速增長,創歷史同期新高。進出口總值保持全國第9、中部第1位,進出口增速位居全國第6、長三角第1位。
這是位于合肥市肥西縣的江淮汽車尊界超級工廠(無人機照片),該工廠是江淮汽車攜手華為專門為尊界品牌打造的工廠。
7月24日,以“打造科創共同體 共育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的新華網高質量發展思客會在合肥舉辦。多家在皖通信、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深空探測等領域的代表性企業和科研單位集中亮相,為觀察江淮大地上風起云涌的“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熱潮提供了生動樣本。
高質量發展思客會現場。
本月初,國際深空探測學會成立大會在安徽合肥舉行。這是我國首個深空探測領域國際科技組織。其中的發起單位之一,就是2022年在安徽揭牌成立的深空探測實驗室。從牽頭研制天都一號、二號通導技術試驗星,到研制“月壤3D打印系統”,研發月壤水冰提取技術……成立以來,實驗室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誕生。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深空探測實驗室外景
在思客會主旨演講環節,深空探測實驗室黨委書記、副主任胡朝斌對實驗室的組建背景和重點工作進行了介紹。“實驗室的定位是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國家航天強國戰略需求,開展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希望和更多安徽省的高校、科研機構、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為中國的深空探測事業、航空事業做出我們的貢獻。”胡朝斌說。
場景創新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科創”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此次思客會舉辦地安徽合肥,已經打造出駱崗公園、量子城域網等一批標桿示范場景,吸引150多家科技型企業參與共建,推動百余項新技術新產品率先轉化與落地應用。這背后,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合肥)的搭臺,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架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在合肥駱崗公園演示飛行(無人機照片)。
2022年11月27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下,由合肥市政府發起設立,全國首個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在合肥正式掛牌運行。中心旨在以企業化市場化方式運作,利用本地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優勢,圍繞先進技術應用推廣,打造世界級先進應用推廣平臺。
“合肥的優勢是工業制造品類特別多,可以提供的場景也非常多,我們中心主要負責推動這項工作,我們專門設計的車機人協同計劃,就是把新能源汽車、產業供應鏈導向到機器人,導向到低空經濟,把共性制造技術場景釋放出來,讓更多新技術得到應用。”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合肥)執行主任程羽在思客對話中表示。
量子科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也是安徽發展未來產業的重要抓手。在合肥高新區的“量子大街”,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在此集聚,一個量子產業集群正在崛起。
這是在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科技體驗館內拍攝的“天衍-504”量子計算機。
今年4月,科大國盾攜國盾密郵、國盾密盤、量子安全會議平板一體機等多款量子產品,亮相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量子科技,正通過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加速產業落地。
此次參會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研發總監唐世彪表示,加速量子科技產業落地重點集中在兩點,一是關鍵技術的核心攻關、核心突破,二是應用場景的創新和牽線搭橋。“我們應該堅定地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輪驅動’的模式,在先行先試中建設新質生產力的高地。”唐世彪說。
在人工智能產業領域,安徽全力推進人工智能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和通用智能未來產業培育壯大,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重點布局,全省智能算力由2023年初800P左右躍升至目前3萬P,全省已集聚人工智能規上企業894家、產業鏈關聯企業1.2萬家。科大訊飛獲近十年人工智能領域首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訊飛星火大模型綜合性能和中標央國企大模型項目位居全國前列。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參觀者在訊飛星火大模型演示屏前體驗交流。
科大訊飛副總裁、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方明在現場發言中表示,認知大模型的“智能涌現”正在帶來解決人類剛需的全新機遇。“大模型對于企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對內可以降本增效,對外可以業務賦能。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邊界,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數量都有限。但是現在有了大模型的加持,就可以打破這種邊界。”他說。
新材料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支撐,其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直接關系著新興產業領域的競爭能力。近年來,安徽省新材料產業構建了“集群+基地+集聚區”格局。截至目前,已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4個,獲批數居全國第三。
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作為生物基材料行業的“鏈主”企業,聚焦非糧生物基材料的關鍵技術,持續開展科研攻關和下游場景的拓展應用,重點打造生物化工、生物醫藥、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產業,生產聚乳酸類、氨基酸類、維生素類、醫藥原料和生物材料等系列產品。
在第三屆國際新材料產業大會展覽上,觀眾在參觀由秸稈加工制作成的衣服。
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榮杰在發言中,介紹了企業以自主創新生物技術,打造從農業廢棄物到高端生物材料的綠色產業鏈,培育綠色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豐原從2005年開始就研究秸稈纖維素技術,用纖維素糖生產纖維塑料、生物纖維,生產膠黏劑、油漆、涂料。”李榮杰介紹說。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離不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配套升級。從智慧樞紐到未來城市,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徽移動”)正在以“連接+算力+能力”新型服務體系為支撐,持續輸出數字化轉型的“安徽方案”。
安徽移動副總經理王曉慧在思客會現場表示,近年來安徽移動通過主導建設全國首個通智超量“四算合一”算力調度平臺,深度落地AI賦能場景,超前布局合肥全城全域低空互聯網,牽頭制定全國首部《低空智聯網建設指南》,為“三地一區”建設積極貢獻力量。
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戰略性新興產業“樹林變森林”,未來產業“小樹變大樹”……通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安徽正在以往前趕的姿態,交出一張高質量發展的皖美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