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正文
走進化州寶圩鎮大塘村,省道旁絲苗米與毛豆輪作的田野綠意蔥蘢。依托“墾造水田+土地流轉”模式,這片230畝土地被廣東企業規模化運營,通過科學輪作,年產出優質絲苗米48萬斤、毛豆30萬斤,產品遠銷灣區,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超百萬元。而這,僅僅是化州加快“粵桂邊界風貌走廊”建設的其中一抹亮色。
近年來,化州市堅持以“百千萬工程”為牽引,立足省際邊界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以環境整治為基、特色產業為核、綠美生態為魂,一體化推進省際邊界鎮村建設。
寶圩鎮:
邊界小鎮的“顏值”與“產值”雙躍升
地處兩廣門戶的寶圩鎮,錨定“兩廣窗口、南藥寶圩”發展定位,重拳出擊,實現“顏值”與“產值”雙提升。通過網格包片制壓實責任,干部帶頭清理衛生死角、拆除圩鎮入口通道沿線亂搭亂建22處;精心打造融入本地橘紅元素的邊界標識3處和集文化展示、特色展銷于一體的省際邊界“會客廳”,多形式講好粵桂邊界“寶圩故事”。從國道到街巷,87棟建筑外立面煥發嶺南新韻,2900平方米統一嶺南風店招與繽紛花箱點亮街景,羅江河畔3000平方米濱河公園串起詩意生活,“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現實。
同時,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形成了毛豆-絲苗米輪作3000多畝、香蕉3000多畝、沉香橘紅7000多畝等特色農業集群。通過推行“墾造水田+土地流轉”及深化“公司+集體+農民”合作機制,有效帶動了群眾和村集體增收。
平定鎮:
“中國化橘紅第一鎮”的華麗蝶變
作為“中國化橘紅第一鎮”,平定鎮巧妙將這一金字招牌融入美麗圩鎮建設肌理,打造兼具產業特色與文化底蘊的活力圩鎮。圩鎮入口處標識鮮明,道路兩側建筑外立面統一美化提升,一幅幅展現化橘紅文化的精美墻繪躍然墻上,成為這個“粵桂邊貿重鎮”的獨特風景線。昔日的“破爛路”已被平整的瀝青路面取代,清晰劃設的停車位有效緩解“停車難”,整齊美觀的店招與行道樹共同勾勒出這條規范、協調、產業文化濃厚的示范主街。
夕陽下,一河兩岸綠意盎然,一條古樸的風雨廊橋橫跨羅江上,橋下是設施齊全的生態小公園——人行綠道、健身器材和休憩涼亭一應俱全,是居民擁抱自然、休閑活動的理想場所,蓬勃的生活氣息在綠水青山間流淌。
協同推進:
綠美生態與共建共治理念深植邊界
文樓鎮深度融合嶺南特色與“山水文樓”元素,全力打造粵桂門戶,并以75%森林覆蓋率獲評“廣東省森林小鎮”。播揚鎮圩背嶺230畝生態休閑公園如綠毯鋪展,2公里“兩河四岸”碧道串聯起生態綠廊。中垌鎮發揮農業類專業鎮優勢,種植荔枝5萬畝、化橘紅2.4萬畝,轄下那梨村八百畝沉香產業基地與百年古榕、紅色革命舊址共同構成其獨特邊界景觀。
化州市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開展“有喜事來種樹”“我為家鄉種棵樹”等群眾性綠美共建活動。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5個邊界鎮累計植樹約7.6萬株,綠化長度約285公里,“水清岸綠景美”成為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