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乘坐專機抵達北京。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中歐最高層的直接對話,有助于雙邊關系的健康發展。但是在會談前,其實外媒普遍不看好,因為中歐圍繞經貿和俄烏議題分歧明顯。
但從實際會談情況來看,盡管有分歧甚至是摩擦,合作仍然是中歐關系的主基調,也是雙方基于現實需求所做的必然選擇。這次當著中方的面,馮德萊恩許下了重要承諾。
馮德萊恩表示,將致力于深化中歐關系,建設性處理分歧,推動雙方合作在平衡、對等、互惠的基礎上,持續取得更多積極成果。言外之意,歐盟接下來還是要和中方加強合作的,歐方也會處理好電動汽車、白蘭地等貿易爭端。只不過在談及合作時,馮德萊恩刻意強調了“平衡”二字。
在峰會后的新聞發布會上,她也直白的表示,貿易扭曲和市場壁壘的增加,正使得中歐貿易關系不平衡,具體來說就是中方所謂“產能過剩”“政府補貼”,以及中美貿易關系緊張,使得中國產品開始大量涌入歐洲,對歐洲市場構成了巨大壓力。
近段時間,歐盟方面一直大肆炒作,給中國扣上“產能過剩”和“通過補貼不正當競爭”的帽子。但事實是,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正不斷增強,過去是靠價格迅速占領市場,如今不僅價格具備優勢,而且技術性能也成了核心競爭力。反觀歐盟,由于產業政策落后等因素影響,在不少新興領域,已經不再具備領先優勢。
例如歐盟此前計劃對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本質上就是歐洲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滯后,如果不設置貿易壁壘,在正常市場競爭下,根本不是中企的對手。所以歐盟便以所謂的“反補貼”為由,擬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削弱中企的市場競爭力。
但這樣的做法,顯然是短視且不明智的。打壓對手,并不能增強自身實力。歐盟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強化與中企的合作,雙方攜手進步,開展良性競爭。例如大量中企在匈牙利投資,帶動了當地電動汽車產業鏈的發展。
圍繞電動汽車產業的爭端,其實就是中歐經貿摩擦的一個縮影。中歐經貿關系密切,無論歐盟高層對華多有偏見,也必須尊重現實。這也是為什么歐盟一邊在對中方表達不滿,另一邊又承諾要強化中歐合作。這次峰會結束后,雙方還就氣候問題發表了聯合聲明,雖然氣候合作不常受關注,但背后釋放的政治信號非常明確:歐盟的對華態度尚存理智,也愿意釋放積極信號。
這次馮德萊恩訪華,對特朗普來說顯然不是好消息。過去幾個月里,美歐一直就關稅問題展開博弈,歐盟的態度一直飄忽不定,釋放妥協信號的同時,也時有強硬表態。特朗普的如意算盤是,通過極限施壓逼迫歐盟作出大幅讓步,如果美歐經貿關系若完全破裂,對美國經濟也將造成沖擊。如今馮德萊恩訪華,與中方一起定下了深化經貿合作的基調,這就使得歐盟在面對美國施壓時,又將多幾分底氣,也會讓特朗普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對我們來說,無論歐盟打的什么算盤,有哪些積極的表態,我們都只能聽其言觀其行。中歐之間的合作,必須基于互利共贏。如果歐盟接下來說到做到,積極推動中歐經貿分歧的解決,爭取雙贏局面,那自然是最好。但如果歐盟仍然是說一套做一套,我們也要做好采取反制措施,堅決捍衛自身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