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了三道被媒體稱作“AI戰令”的行政命令,一時間,整個華盛頓仿佛被某種緊張氛圍籠罩。
就在這同一天,他政府還高調發布了一份長達90條的人工智能戰略大綱。
更令人意外的是,向來少言的副總統萬斯,在發布會結束后脫稿說出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如果美國自己限制自己,讓中國反超,那怪不了別人,只能怪美國領導人政策愚蠢。”
這句話并沒有被美國主流媒體大肆報道,卻迅速在智庫圈和社交平臺上引發了震動。
人們在問:美國到底怕什么?而特朗普簽署的這三道行政命令,看似是對AI產業的扶持政策,實則隱藏著一場制度焦慮與戰略焦躁交織的權力博弈。
在這場博弈中,美國不再遮掩其目的——就是不允許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領先。
副總統萬斯在白宮內部會議上的發言,道破了這三道命令的真實意圖:“美國從未面臨過如此全方位的挑戰,從芯片到造船,從5G到新能源,我們必須守住每一條防線。”
他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在5G和新能源汽車領域,美國已經承認落后于中國。全球70%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生產和銷售,中國掌握了核心技術。
美國官員私下感嘆:過去百年美國主導全球科技,但在5G和新能源領域,中國已是領跑者。
更令白宮焦慮的是未來賽道。中國6G關鍵專利占全球35%,美國僅有18%;在AI領域,50%的頂尖人才是中國人。黃仁勛多次警告:“美國無法阻擋中國AI發展”。
一刀切的制裁沒把中國“打回原形”,反而逼得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和歐洲加強合作,自己下更大血本搞芯片、跑通AI產業鏈。
外部環境逼強了中國,芯片自給自足、高新軟件規模化研發,硬是在鼓點聲中一圈圈拉近了同美國的技術差距。結果怎么樣?美國人面子上是贏家,心里其實憋著氣,特朗普現在開始嘴軟了:“我們與中國相處的很好。”
誰都知道,特朗普不是自愿“溫和”。他明白了,關起門來搞打壓,結果只會讓美國掉隊。繼續瞪眼打貿易戰,最后的贏家可不是美國,而是被打壓的中國芯片和AI企業。特朗普自己也有點后悔了,所以干脆一轉策略,喊開放、要出口、要拉盟友,想把AI和芯片都捧起來賣個遍。
從甩鍋中國到自我檢討
作為特朗普政府對華強硬派代表,萬斯此前多次發表貶低中國的言論。例如,他曾在福克斯新聞采訪中使用 "鄉巴佬" 一詞形容中國人,并稱 "美國向中國借錢購買商品" 是全球化的失敗。
但此次峰會上,他罕見承認美國政策存在根本性失誤,指出能源短缺、基礎設施滯后等問題嚴重制約美國人工智能發展,而拜登時期的芯片出口限制反而加速了中國自主技術突破。
這種態度轉變折射出美國在科技競爭中的焦慮。就在萬斯發言同日,特朗普政府推出包含 90 項建議的人工智能發展藍圖,核心是放寬國內監管、加速數據中心建設,但同時簽署行政令收緊對華芯片出口。
眼下人工智能已經變成中美科技角逐的主要戰場,每一步都彌足珍貴。一旦中方憑借掌握的技術,突破了AI的核心關卡,反過來向美國在全球新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發起挑戰,到底誰該承擔責任?
而在美國政界一片議論紛紛的情況下,北京方面的反應,既顯得穩重有力,又不失力度。
中國也多次明確表達立場,譴責美國出口政策中的雙重標準,覺得他們所謂的放寬限制,其實暗藏著新一輪的霸權思維。同時強調,不管國際局勢怎么變,中國有實力也有決心加快自主研發人工智能的步伐,逐步走出芯片“卡脖子”的困境。
而,科技競爭從來不是單方面的游戲。華盛頓的潮汐再洶涌,也無法忽視市場與創新的強大暗流。這種力量,甚至會形成反噬。
最先感到切膚之痛的,是美國企業自己。英偉達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中國市場曾為它貢獻了170億美元的年收入,占總銷售額的13%。黃仁勛那句“放棄中國市場等于放棄未來”的反復念叨,是他最真實的焦慮。貿易戰這把雙刃劍,同樣也推高了美國的通脹,讓普通消費者和企業一起買單。
華盛頓想鎖死中國,可經濟規律這塊巨石,沉甸甸地壓在自己心頭,逼得他們不得不留下一些“妥協”的口子。
美國的一紙禁令,非但沒能掐死中國的芯片產業,反而成了最強的催化劑,點燃了自主創新的熊熊烈火。華為昇騰910B芯片的橫空出世,就是最好的回擊。
這款由中芯國際7納米工藝代工的芯片,在能效比上甚至反超了英偉達的H20。華為用自研的達芬奇架構和軟件算法,硬生生啃下了從IP到指令集的完全自主。
當然,國產芯片在絕對性能上還追不上英偉達的頂級旗艦,但這并未阻礙市場的智慧。在深圳華強北這樣的地方,一條龐大的GPU維修產業鏈正在野蠻生長。
頭部的維修商,一個月就能“復活”幾百塊被禁運的英偉達AI芯片。企業寧愿花大價錢維修,也要讓手里的GPU多撐一會兒。更魔幻的是,新一代的英偉達B200芯片,正通過各種非官方渠道涌入中國,一臺8卡服務器的黑市價炒到了300萬人民幣。
這逼得美國國會開始琢磨要不要給高端GPU裝上GPS定位。這種荒唐的想法,恰恰證明了禁令的無力與市場的強大。
當華盛頓忙著找中國航運業麻煩時,俄羅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脫歐入亞”。
黑河口岸的貨車排起長龍,連接俄朝的圖們江大橋項目也在加速推進。俄羅斯把經濟命脈轉向東方,是西方制裁下的無奈之舉,卻在客觀上為中國向西拓展撕開了一個巨大的戰略空間,也分散了美國聚焦于東方的壓力。
這盤棋,早已超出了技術的范疇。
它本質上是兩種發展理念、兩種世界觀的正面碰撞。美國將技術視為維護霸權的工具,邏輯是“我先領先,然后我來壟斷”。而中國主張技術應該服務于全人類的福祉,不應被政治綁架。
過去一年,中國在大模型、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快速突破,正是美國最害怕的“中國節奏”。
真正的賽場,早已不在芯片本身。
AI競爭,說到底,拼的是能源。中國一年的發電量,是美國的兩倍多。這為未來的算力競賽,提供了最堅實的底座。
當華盛頓的議員們還在為要不要給芯片裝定位器而爭吵時,合肥的實驗室里,中國的工程師們正在默默測試第三代量子比特。
黃仁勛面對中國記者的鏡頭,表情復雜地說出那句實話:“被取代只是時間問題。”
這句感慨,一語道破了天機。它告訴我們,真正需要追蹤的不是幾塊芯片的流向,而是時代風向的轉變。當深圳的維修小店能讓被淘汰的芯片重獲新生,當華為的昇騰芯片在特定領域實現反超,科技霸權的根基,其實已在松動。
特朗普今天可以簽三道命令,明天也可能推倒三道墻。這背后,是美國深深的矛盾:既想遏制你,又怕傷了自己。既想保住王座,又發現自己越來越離不開這個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