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頂銅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覽,裝箱前,專家馬承源出于熱愛,伸手在內(nèi)部摸了一下,誰知,竟然有了意外發(fā)現(xiàn),而這個發(fā)現(xiàn)竟然讓無人問津的銅尊一下子變成國寶級文物......
“館長,我看著這個青銅器內(nèi)部好像有字,里面隱隱約約有“中國”兩個字,你要不要來看一下。”
小研究員一次不經(jīng)意的觸碰,竟然讓一級文物直接晉升為鎮(zhèn)國之寶,順便還找到了周朝中的“中國”到底指的是什么地方,這份文物到底為什么重要?
只要是青銅器,對中國來講都十分重要,但倘若是有字,這件文物的價值更會成倍的增加,這件“何樽”就是如此,在那會缺乏物資、經(jīng)濟還未騰飛的年代,這件文物出口日本檢查,直接讓文物的保險費攀升到了3個億。
1975年,在青銅器領(lǐng)域浸潤多年的翹楚馬承源被調(diào)撥到北京,對青銅器進行檢查,馬承源欣然接受了這個請求,當時中日友好,上級決定在日本開辦文物展覽會,但既然是代表國家面子的展覽,那一定不能丟了份,拿出來的文物一定要是最好的。
其他各地博物館聽到北京的要求,趕緊把自己鎮(zhèn)館之寶拿出來,中日交流這可是個大項目,在全世界面前露臉的機會,陜西博物館就送去了他們的鎮(zhèn)館之寶,青銅樽,這文物也是倒霉,早些年被發(fā)掘出來后,便一直閑置在館內(nèi),從未向外展出。
馬承源在青銅器鑒定這塊是當之無愧的癡迷之人,早些年沒有用武之地,這回一下來了100多個青銅器,吊足了馬承源的胃口,會工作更加起勁。
在對所有的文物都細細勘探之后,馬承源產(chǎn)生了疑問,青銅樽的規(guī)格不小,光是看體積和面積就知道這樣的寶貝在周朝也是罕見,上面密密麻麻的花紋證明這是一件祭祀之器,肯定有大家還沒發(fā)現(xiàn)出來的東西。
馬承源在對青銅尊的外部進行小心的修復,隨后轉(zhuǎn)而觀察青銅樽的內(nèi)部,自從這青銅尊被送到博物館,就沒人試圖深度解構(gòu)這件青銅樽的秘密,哪怕是最開始挖掘到該文物的存民,也沒對這青銅器有私藏之心,單純的把他送給博物館后就不管不問,連表面的污泥都沒有處理。
馬承源不但觸碰青銅器的內(nèi)部,想找到些什么,但就這么一下,還真讓他查出來點東西,盡管有污泥的阻擋,可馬承源感覺到觸碰處有一陣陣異樣的突起,馬承源認為這是解決青銅樽身份難題的重要線索,在不破壞文物表面的情況下,先對留下的污垢進行處理。
歷經(jīng)千年的傳承,馬承源小心翼翼的把青銅樽內(nèi)部的所有凸起拓印下來,清晰可見的字體出現(xiàn)在拓印本上,這讓所有人都不由得屏住呼吸,一件青銅器一旦有了字,價值就有可能成倍的增長。
對古代文物有研究的,多多少少對古文字都十分的熟悉,哪怕認不全所有的文字,但“中國”兩個字卻非常亮眼,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不管剩下拓印出來的文字是什么,光是有著“中國”兩字就足以讓不少人激動。
更準確的老說,是“宅茲中國”,當然經(jīng)過馬承源等人的研討,中國跟現(xiàn)在關(guān)系不大,而是中中原一帶,更準確的來說,那時的中國指的是“洛陽”,在這份文物中,代表的含義就是,我要在洛陽治理天下,一件出生在陜西的文物出現(xiàn)了洛陽的名字,屬實是有些耐人尋味。
但不管怎樣,此次文物又將“中國”出現(xiàn)的歷史提前了好幾百年,至于青銅樽到國外展覽,反而成了一件小事,當然正是由于這件文物的出現(xiàn),導致這次展覽中所有的文物保費增加到了3億,也算是對文物的又一大有力保障。
但這樣的情況也只有在20世紀末出現(xiàn),那時候的青銅器一類文物還能出國展覽,現(xiàn)在青銅器根本沒有出國展覽的機會,可能是吸取了“越王勾踐劍”在外國展覽中受損吸取的教訓。
信息來源:鎮(zhèn)國之寶“何尊”和他的主人——國際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