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開到30度,家具店老板“驅趕”老人,這到底是防人,還是防暑?
一邊是老人們熬不過高溫,涌進店里“蹭”空調;一邊是商家怕“霸坐”影響生意,用“熱風”請客出門。
戲劇性的現實,一下子把我們拉進了城市夏天的“生存戰”。
說實話,不管站在哪一邊,都有點心酸。老人圖個涼快,老板圖個清凈,但最該被擺上臺面說清楚的,其實是:高溫下,身體真的扛得住嗎?
很多人沒真正意識到,溫度一高,不只是流汗這么簡單。中暑,是炎熱天氣下最容易被低估的敵人,它不是“出點汗就好了”,嚴重時甚至能致命。尤其是老年人,身體調節功能變弱,感知溫度的能力下降,等到意識到熱,往往已經太晚。
我們平常說的“中暑”,其實分好幾種類型。從輕微的熱痙攣、熱衰竭,到重癥的熱射病,每一步都可能危及生命。特別是熱射病,它不僅僅是發燒,而是體溫飆升到40℃以上,甚至出現意識障礙、器官衰竭。對老年人來說,風險極高。
問題來了,為什么很多老人不愿意在家吹空調,反而要頂著烈日去“蹭涼”?說到底,是節省、習慣、還有一點說不出口的孤獨感。
很多老年人覺得吹空調對身體不好,怕風、怕“受涼”,但其實只要室內溫度控制在26℃左右,并保持適度通風,是完全安全的。怕空調吹出“空調病”?不如先問問自己,是不是長期缺水、睡眠不好、營養不足,才讓身體一到夏天就格外脆弱。
人體調節體溫的主要方式,是通過出汗蒸發來散熱。但老年人汗腺功能下降,出汗能力弱,就更容易積熱。所以當他們說“我不覺得熱”時,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很多人以為中暑是“瞬間發生”的,其實中暑往往是持續脫水、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下的“慢性積累”。
另一個被忽視的點,是飲水。很多中老年人一天喝水不到800毫升,遠低于身體基本需求。缺水本身就是健康隱患,不僅讓血液黏稠、容易引發心腦血管問題,還會削弱體溫調節能力。特別是到了高溫天,每天的飲水量最好達到1500~2000毫升,而且不要等口渴了才喝。
很多人說,年輕人都怕中暑,跑去買防曬、戴帽子、涂防曬霜,為什么老年人反而更“扛”?其實并不是他們真的更能扛,而是他們更容易忽視身體發出的信號。年輕人稍微不舒服就知道要休息、補水,而老年人往往習慣了隱忍,覺得“忍一忍就過去了”。
但身體可不認“忍”這個詞。高溫天不注意,輕則熱疲勞、頭昏腦漲,重則出現意識模糊、心跳加快、血壓下降等癥狀。如果再不及時處理,甚至可能導致猝死。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實發生過的案例。
說到這,可能有人會問:是不是只有老人需要特別注意防暑?其實不然。嬰幼兒、孕婦、慢性病患者,這些群體也都是高溫下的“脆弱人群”。城市里的“熱島效應”讓氣溫更高,一些地區晚上溫度都不下降,身體得不到恢復,更容易出問題。
那我們該怎么做,才能讓這個夏天過得安全一點?把“怕空調”的舊觀念丟掉。合適地使用空調、風扇,能大大降低中暑風險。空調溫度不宜低于24℃,更不應該高于28℃。室內外溫差控制在5~7℃之間為宜,避免頻繁進出冷熱交替環境。
注意飲食。夏天食欲差,很多人吃得少,但其實高溫下身體代謝反而更快,更需要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可以多吃綠豆、黃瓜、西紅柿、苦瓜這類清熱食物,但也別過于迷信“清涼”,過度寒涼飲食反而容易傷脾胃。
還有一點常被忽略:穿衣。很多人為了涼快,穿得越少越好,其實夏天穿得對,才能真正防暑。寬松、淺色、透氣的棉麻衣物,能反射陽光、幫助散熱。別小看一頂帽子、一條毛巾,它們是夏天里最簡單有效的“防護裝備”。
城市的公共空間,也該承擔起更多責任。不是每個老人都能負擔得起全天開空調的電費,也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良好的通風環境。社區應該設立清涼驛站、避暑點,商家也可以在不影響經營的前提下,設置限時休息區。這個夏天,室內的26℃,可能就是某位老人的“救命溫度”。
我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有些人吹著冷氣吃雪糕,有些人頂著烈日找一處陰涼。不是誰比誰更矯情,而是身體的差異決定了健康的需求本就不一樣。少一點指責,多一點理解,或許比空調風更能讓人心里涼快。
這場“30度熱風”的風波,不只是社會話題,更是一次關于“如何健康過夏天”的集體提醒。如果你身邊有老人,請告訴他們,別怕空調,別等口渴再喝水,別硬撐。如果你自己年紀也上來了,那就更要給自己一點“涼快”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