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結尾
7月23日,俄烏第三輪談判已經結束了,結果不出所料再度崩盤,可以說是近乎什么都沒有達成,唯一實質性的內容大概就是俄羅斯向烏交出3000具遺體。
烏克蘭方面再次提出想要和普京見面,但俄方卻表示此時見面已經“毫無意義”,畢竟前線俄軍摸進紅軍城,已經基輔近在眼前。
可在俄烏“血戰”紅軍城之際,美國悄然將數枚B61-12戰術核彈運抵英國的動作,堪稱17年來最危險的戰略轉向。
那么,美國為什么要這樣做?難道俄烏戰爭真的要演變核彈危機嗎?
命門淪陷
紅軍城絕非普通要塞,在軍用地圖上,它被標注為“波克羅夫斯克”,這座十萬人口的城市扼守E-50高速公路與三條鐵路干線,承擔著頓巴斯方向烏軍70%物資的調度任務,而且軍事觀察員更是一針見血表示:“守不住這里,等于放棄整個頓巴斯。”
但早在去年12月,俄軍先頭部隊便抵近城郊,卻突然按兵不動,更是在今年6月,11萬大軍猛攻東部季米特洛夫鎮,將烏軍預備隊誘離主戰場。
直至7月中旬,俄軍集齊至少5個摩托化步兵旅,沿五條戰線同步突擊,在波爾塔夫卡、新托列茨克等區域發起潮水般的攻勢。
最為致命的是,俄軍偵察破壞小組沿茲韋洛伊-佩爾舍特拉夫尼亞軸線滲透,如病毒般侵入城市肌體,他們占據卡納爾水務公司等關鍵節點,引導無人機獵殺補給車隊,更是在守軍中播撒“敵在身后”的恐懼。
而烏軍第155旅指揮鏈也瞬間陷入混亂,士兵誤傷事件暴增,最終連總參謀部戰報都罕見回避“控制權”表述,只蒼白記錄“單日爆發75場戰斗”。
隨著T05-15公路被切斷,烏軍被迫啟用多布羅皮利亞西南的泥濘小道,這條脆弱生命線承擔起90%的彈藥運輸,而在俄軍無人機24小時監控下,陷落只是時間問題。
畢竟紅軍城的失守撕開了頓巴斯防線的中部支點,俄軍自此可沿交通網南下扎波羅熱、北進克拉馬托爾斯克,東西兩翼烏軍陷入被分割包圍的絕境。
而且對于烏軍來說,不光是后勤有麻煩,就連內部問題也存在很多,例如指揮系統效率低,前線部隊常等不到及時指令。
而兵員不夠更嚴重,紅軍城守軍人數少,很多士兵連軸作戰,累得不行,加上征兵難讓烏軍補充慢,年輕士兵經驗少,面對俄軍精銳部隊常吃虧,所以烏軍想守住紅軍城,得解決這些內部問題,不然防線可能撐不住。
甚至俄軍還想用軍事進展壓烏方在談判桌上讓步,同時交3000具遺體打心理戰,打擊烏軍士氣,不過這招,也的確讓俄方在戰場和輿論上占了上風。
美國核武部署
畢竟朝鮮提供的1200萬發炮彈使俄軍火力密度達到烏軍的7倍,而烏克蘭“勝利計劃”所需的日均3萬發炮彈仍是遙不可及的幻夢。
加上西方的援助更像一張空頭支票:歐盟830億歐元卡在環保審查,美國1700億美元承諾僅到位750億,連“愛國者”導彈都暫停交付。
更為諷刺的是,所謂“援烏資金”70%滯留美國本土,而軍火商更是將“海馬斯”火箭炮單價從350萬美元抬至430萬美元。
可即便是這樣,在7月21日,英國萊肯希思空軍基地迎來不速之客,也就是美軍B61-12戰術核彈。
這種當量可控、精度誤差不超過30米的武器,可由F-35A隱身戰機投送,而英國政府緊急斥資9億英鎊采購12架同型戰機,完成“空基核力量”拼圖。
這也是自2008年后,美國首次在英國重新部署戰術核武器,通過“美國彈頭+英國飛行員”的組合規避核不擴散協議。
面對這樣情況的發生,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也立即斥之為“對地區安全的嚴重威脅”,就連俄軍方也警告將采取“非對稱回應”。
而且俄方新核政策還提到,大規模常規攻擊可能觸發核回應,而美國核彈部署英國東部,離俄更近,俄方可能在加里寧格勒和白俄羅斯加部署核力量,這種針鋒相對讓局勢更緊張,紅軍城戰役和核武對峙更是成為了大家關注的點。
主要信息來源:
原文登載于央視網2025年07月24日關于烏釋放停火信號 俄希望接著談 第三輪談判不到一小時談了什么的報道
原文登載于環球時報2025年07月25日關于俄代表列出俄烏領導人會晤條件的報道
原文登載于觀察者網2025年07月23日關于烏軍證實:俄軍滲透部隊進入紅軍城的報道
原文登載于央視新聞客戶端2025年07月24日關于北美觀察丨17年來首次在英部署核彈 美欲重塑歐洲核威懾格局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