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在遇刺身亡三天之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葬禮按期舉行,隨后被火化下葬。
不過有眼尖的網友卻發現,安倍晉三作為一個日本人,為什么墓碑上刻著的全是中國漢字,連日語常用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沒有?
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共同記憶
漢字雖然起源于中國,但由于古代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實在太過巨大,它早已不再是中國獨有的文字系統,而是屬于整個東亞文化圈的。
日本使用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4世紀,當時通過朝鮮半島傳入,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漢字已經成為日本文字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即便是到如今,日本的文字系統里也包含漢字,更重要的是,漢字在日本的莊重、正式的社交場合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別是墓碑上的名字更是如此,因為在他們眼里只有漢字才有格調。
即便是普通老百姓的墓碑,名字也基本都是用漢字書寫的,更何況是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墓碑呢?
可有趣的是,安倍晉三的政治立場一向保守,在他執政期間曾經不止一次參拜靖國神社,對于中國的外交態度也實在算不上有多好。
安倍晉三多次強調要讓日本擺脫戰后體制,建立一個文化更加自信的日本。
可日本的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復合體,從中國傳來的漢字文化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就連安倍這種右翼的政客,也不敢改變這一點。
從近代以來,日本就曾想要極力擺脫中國的影響,特別是在明治維新之后,整個日本社會經歷了劇烈的現代化進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傳統文化受到巨大沖擊。
當時部分日本激進派認為,漢字是日本走向現代化的障礙,應該完全廢除,改用西方的拉丁字母作為文字。
不過這種觀點并沒有獲得主流的支持,因為廢除漢字就等同于完全扼殺日本的傳統文化,造成嚴重的文化割裂。
這點看看韓國就知道了,如今的韓國因為近代以來全面廢止漢字,導致如今的韓國年輕人連自己祖先書寫的文字都看不懂了。
曾經有一個韓國綜藝節目,由于嘉賓看不懂古建筑上的漢字,甚至需要路過的中國游客來幫忙就,這對韓國來說難道不算是一種悲哀嗎?
在歷史上,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區構成了一個以漢字為媒介的文化共同體。
在這個文化圈內,漢字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明的象征。知識分子通過漢字進行思想交流,官員通過漢字處理政務。
即使在現代,這種漢字文化圈的影響依然深遠。
日本、韓國等國家雖然早就不認中國為宗主了,但在文化深層結構上,仍然保持著與漢字文化的深度聯系。
日本自然不必說,依然保持書寫漢字的傳統。
而韓國雖然改用諺文,但是由于諺文是表音文字,容易有歧義,因此韓國的法律條文還是用漢字書寫的,韓國的律政界人士,也是一定要學習漢字的。
因此,漢字早就不僅僅是普通的書寫文字,而是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內涵和精神價值。
日本文字反哺中國
其實不僅是中國漢字對日本產生影響,日本的文字和口語同樣對中國進行過反哺。
在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大量翻譯西洋書籍,并且創造了許多名詞,這些名詞全部都是用漢字進行表達,而且也符合漢語的使用習慣,就被中國的學界和出版界所吸納。
如今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電話”、“商業”、“科學”、“美術”等等這些基礎詞匯,有許多都是直接從日語的漢字書寫方式直接照搬過來的。
不過更加有趣的是,也有一部分詞在古漢語里已經存在了,只不過經過日本人的“狹義化”或“廣義化”后,成為翻譯英語中某些詞語的標準譯法。
一千多年前漢字來到日本,近代以來日本再用漢字詞語形式回流到中國,何嘗不是一種雙贏呢?
結語
文化的邊界往往比政治邊界更加復雜和模糊。漢字文化在東亞的傳播和發展,就是一個跨越國界的文化現象。
作為一個強大了數千年的東亞大國,中國的傳統文化早就輻射到了周邊地區,和其他國家的文化交融,塑造了整個東亞文化圈的自我認同。
參考:
日本人為何使用漢字——中新網
和制漢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廢除漢字數十年后,韓國人如今后悔了……上觀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