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孟凡
2023年7月,渤海的風還帶著夏季的悶熱,河北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黃驊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徐嘯林收拾好行囊,踏上了西行之旅。他的目的地是3500公里外的新疆阿拉山口——一座以“風口”著稱的邊陲城市。
從渤海灣畔到風口國門:跨越山海的選擇
阿拉山口市年均8級以上大風達160天,冬季嚴寒刺骨,夏季飛沙走石。面對為期兩年的援疆任務,徐嘯林只說了句:“組織需要,我就去。”
徐嘯林掛職鍛煉的阿拉山口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是一個有著光榮歷史的團隊。該站自1990年建站以來,作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全體民警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維護著阿拉山口這一亞歐樞紐的有序順暢,保障中歐(中亞)班列的安全通行,為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貢獻邊檢力量。而徐嘯林所在的邊檢處是阿拉山口邊檢站的中心業務處室,要經常到現場處理勤務問題。
初到口岸,一場12級大風給徐嘯林送上了“見面禮”,剛下車,一陣狂風吹來,他下意識抬手護臉,卻聽見“嗖”的一聲,帽子在戈壁灘上翻滾跳躍,轉眼就消失在視線中。“小心!”同行的民警老馬一把拽住他的胳膊。
徐嘯林這才發現,自己的腳步已經踉蹌著偏離了安全區域。
狂風呼嘯中,老馬湊到他耳邊喊道:“在這兒,連呼吸都要算好風向!”
徐嘯林看著同事們被風沙打磨得粗糙的臉龐,被風梳成“偏分頭”的防風林,突然明白了“風口國門衛士”這個稱號背后,是日復一日與自然的較量,是用血肉之軀筑起的國門屏障。
那天,他看著執勤崗亭里那盞在狂風中依然明亮的警燈,一種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在心中升騰——這里是需要他扎根的新戰場。
家國之間:擔當亦有柔情
阿拉山口的夜來得遲,晚上九點,夕陽的余暉才漸漸褪去。
而此刻,渤海灣畔的家鄉早已華燈初上,妻子和兒子應該已經洗漱完畢,準備休息。徐嘯林看了看手表,時間剛好——這是他和家人約定的“團聚時間”。
“爸爸你看!這是我今年的獎狀,你要帶我去海邊看日出!”孩子的聲音清脆響亮,像是能穿透幾千公里,直抵徐嘯林的心底。
“真棒!爸爸下次一定帶你去。”徐嘯林笑著說,心里卻泛起酸楚,這個承諾已食言兩次,屏幕那頭的兒子似乎已經習慣了他的“下次一定”,只是點點頭,又興高采烈地講起學校里的事。
妻子劉笑楠接過手機,把鏡頭轉向自己,柔聲道:“家里一切都好,你別操心。”
她的聲音依舊溫柔,可徐嘯林還是敏銳地捕捉到那一絲疲憊——她的眼下有淡淡的青影。
結婚十二年來,他與妻兒聚少離多,援疆期間更是只能通過手機“云陪伴”。劉笑楠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整個家,從不向他吐露自己的憂與愁,怕他工作分心。
掛斷視頻后,徐嘯林從抽屜里取出那張全家福。照片上的妻子笑意盈盈,兒子站在身邊,而他穿著警服,目光堅定,滿臉透露著幸福。那是春節假期,劉笑楠專程帶著兒子奔赴阿拉山口,在國門下拍的一張照片。
那晚,他拿著全家福看了很久,又深吸一口氣,把照片重新收好,關燈躺下。心里想著:明天還有勤務,口岸的列車不會因為誰的思念而停駛。
他曾在日記里寫下這樣一段話:“既然選擇了這身警服,就得對得起肩上的責任。只是有時候會想,如果風能小一點,夜能短一點,回家的路能近一點……但既然站在這里,就得站直了,站穩了”。
風沙礪初心:“跨國救援”顯擔當
2024年1月的一天,一場暴雪席卷阿拉山口。
17時17分,勤務指揮室的電話驟然響起,刺破了呼嘯的風聲。
徐嘯林一把抓起聽筒:“什么情況?”他的聲音沉穩有力,眉頭卻不自覺地皺了起來。
電話那頭傳來急促的聲音:一位中國籍女性旅客在哈薩克斯坦遭遇嚴重車禍,多處骨折,生命垂危,急需回國搶救。
“立即啟動緊急救助預案!”徐嘯林果斷下令,抓起大衣就往外沖。
他帶領一行人冒著鵝毛大雪和刺骨寒風一邊跑向國門一邊聯系當地醫院,并緊急協調傷者在中哈界碑處進行交接。
半個多小時后,來自哈薩克斯坦的救護車到達交接位置,傷者被眾人火速轉至中國的救護車上。
他一邊組織快速查驗,一邊安慰受傷旅客:“您已經回國了,到家了你放心吧,一定會好起來的。”因搶救及時,受傷旅客很快脫離了生命危險。
幾天后,這場“跨國救援”的視頻在網上流傳開來,網友們紛紛留言:“這就是中國速度!”“國門衛士,人民守護神”“危難時刻顯擔當,這就是中國力量”。
看著這些留言,徐嘯林嘴角露出一絲欣慰的笑意,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初到阿拉山口時的迷茫,想起了家人視頻時關切的眼神,想起了每一次在風雪中堅守的日日夜夜。
他曾冒著零下30℃嚴寒排查出入境車輛隱患,睫毛上結滿冰凌,卻依然堅持逐車檢查;也曾烈日當空時,鉆進悶熱的火車機頭進行重點檢查,衣服被汗水浸透又曬干,留下了一圈圈白色的鹽漬。
對徐嘯林來說,比起自然環境,其實更艱巨的是工作挑戰。他主動承擔起調整勤務模式、優化查驗流程的任務,將在海港工作十二年積累的經驗與陸地口岸實際結合,牽頭研究勤務模式調整方案,打破鐵路口岸原有的運行模式,將“駐勤制”調整為“輪勤制”,使阿拉山口鐵路口岸列車查驗量連續三次打破歷史記錄。
看著一列列中歐班列鳴笛啟程,徐嘯林站在鐵軌旁,任風沙拂過臉龐。那一刻,他仿佛看見這些鋼鐵駝隊正載著中國制造,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走向更遠的遠方。
如今,兩年的援疆時光即將畫上句號。站在阿拉山口的國門前,徐嘯林總會想起初來時的茫茫戈壁,獵獵狂風,還有那句“組織需要,我就去”的樸素承諾。再看行李箱里的全家福,家人笑容依然溫暖。
妻子在微信里說:“兒子長高了,給你留了最喜歡吃的面花。”
回望這片奮斗過的土地,徐嘯林知道,自己帶走的不僅是風沙磨礪出的堅毅,更有一生難忘的邊疆情懷。
而身后巍峨的國門,永遠見證著像他這樣的移民管理警察,用忠誠書寫的山海情長。
當被問及這段援疆經歷的意義時,他指了指身后巍峨的國門:“你看,山海再遠,忠誠永遠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