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一個極其容易被誤解的人物——王掞。
在劇中,王掞一共干過三件大事——
其一: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之際,為力保太子,王掞在御前罵盡百官皇子,甚至直言康熙不教而誅;
其二:在議舉大將軍王的御前會議上,明明已經(jīng)放棄廢太子胤礽,更看好老四胤禛的王掞,卻再次出聲力薦廢太子胤礽出任大將軍王;
其三:為幫老四掃除障礙,王掞以言語羞辱“逼死”了鄭春華,隨即服毒自盡。
從表面上看,王掞這個人似乎是個頑固倔強認死理的文人,滿腹經(jīng)綸卻缺乏必要的政治頭腦與手段。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如果王掞的段位真的這么低,康熙又豈會從那么多文臣中選派他為大清朝未來皇帝的私人教師?這顯然與康老爺子用人識人的水平不符。
今天這篇文章就將基于上述三件事的背后隱情,揭開“帝師”王掞的真實段位——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小老頭,一個不次于鄔思道的存在。
力保太子,頂撞康熙
王掞出場不久,就在御前上演了一出驚天動地的死諫。
當時,正值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
從熱河返京的康熙,按流程在御前大會上,當眾宣布了廢黜太子胤礽名位的決定,可話音剛落,王掞便站了出來。
為了讓康熙同意他發(fā)言,王掞上來就直接開大:
“今日,老臣冒死進言,皇上鑒納老臣要說,皇上不鑒納老臣還要說。倘若皇上不許老臣開口,臣就撞死在金階,到九泉之下向列祖列宗去說。”
潛臺詞很明確:皇上,你要是不讓我說話,那我就死給你看,然后我去下面找你爹,找你爺,找你們愛新覺羅家的老祖宗去說。
見王掞態(tài)度如此堅決,康熙只能無奈應允。而得到首肯的王掞,隨即發(fā)表了那番“著名”的不教而誅理論。
原話太長,這里就挑重點總結翻譯了——
①從六部九卿到上書房大臣,沒有一個人盡心盡力輔佐太子,大部分都是陽奉陰違,各有派系,各為其主;
②眾位阿哥除了四阿哥胤禛與十三阿哥胤祥之外,都是各自為政,各懷鬼胎。不是下套使絆,就是背后捅刀,甚至大阿哥還用黑魔法詛咒太子;
總之一句話,太子是有錯,可太子這種處境,行差踏差也可以理解,皇上您得給太子一個改正自新的機會,不能一桿子打死,否則就是不教而誅……
王掞話罷,康熙質問王掞,他這個師傅又該當何罪,而王掞的回答再一次震驚全場:
“臣罪滔天,臣罪當誅。臣已讓家人為臣準備好了棺材,臣只等說了這番話,就以死謝罪……老臣全家三十余口,甘愿陪臣一同就死。”
王掞這波操作直接把康熙整無語了。
面對不要命的王掞,康熙的帝王之術也無濟于事,畢竟人家連命都不要了,還管你上什么手段,玩什么套路。
好在深通上意的張廷玉及時救場,以忠恕之道化解了王掞的“攻擊”,而康熙也借機命人將王掞帶下去,交給家人看管,一場驚天動地的死諫這才結束。
問題來了:王掞為何敢如此忤逆康熙?難道他就真的不怕死嗎?
別說,他還真不怕死!
他原本的想法是以死謝罪,從而盡可能的幫太子撇責。不過他頂撞康熙倒不是因為這一點,而是另有原因。
注意!在王掞死諫之前,發(fā)生了一件很特殊的事——康熙御駕回京到達正陽門的時候,特意邀請王掞同車共乘。
按理說,太子犯下大錯,身為老師的王掞難辭其咎,即便康熙不追責,也不沒必要在這個敏感時期如此禮待王掞。
而康熙之所以如此,其實就是在向王掞釋放一種信號——雖然太子被廢了,但你是個好老師,作為父親我感謝你對太子的付出。
而一個好老師的標準是什么?
就是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也就是說,康熙邀請王掞同車共乘,就是在暗示王掞,因為你是一個好老師,所以你不能放棄太子。正是明白了康熙的暗示,王掞才會在之后的御前會議上不留余地的為太子發(fā)聲。
從某種角度來說,王掞頂撞康熙,本就是一場戲。
而這場心照不宣的戲,達成了以下效果:
其一,罵盡百官,給了康熙問罪百官皇子的理由,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敢再跳出來踩太子。
其二,給了康熙一個可以隨時復立太子胤礽的理由。
其三,為康熙后續(xù)導演“滿朝亂敲東宮鼎”的鬧劇,清算八爺黨做了鋪墊,畢竟康熙沒有理會王掞的死諫,這足以迷惑絕大部分人。
可以說,王掞力保太子胤礽,不是為了私利,擔心一生的心血白費,也不是迂腐頑固,看不清時局,而是在深通圣意的情況下,貫徹執(zhí)行康熙的意志與想法。
舉薦胤礽出任大將軍王
在太子胤礽二次被廢之后,王掞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爭奪大將軍的那次,王掞再一次站了出來。
當時,傳爾丹兵敗的消息剛剛傳回京城,為了盡快平定西北的叛亂,康熙決定從眾位皇子中挑選一人,擔任大將軍王代他出征,隨即便召開了議舉大將軍王的御前會議。
會上,康熙剛明確完會議主題,就看見老九捅老十的小動作,于是開口問道:
“胤禟,你有什么話要說嗎?”
被點名的老九答:
“回皇阿瑪,胤禵現(xiàn)管兵部,兒臣以為應聽聽他的見解。”
不得不說,老九這一招夠陰險,直接將老十四胤禵逼到了墻角。
如果老十四不按約定舉薦老八,那么就等于與八爺黨徹底撕破了臉,而一旦老十四舉薦了老八,那么就等于自動放棄了大將軍王的競選。
只不過這種小伎倆自然瞞不過康熙,為了“保住”心中默定的人選,康熙“逼”著老九回話:
“是啊,胤禵是管兵部,可朕現(xiàn)在想聽聽你的見解。”
推諉不了,老九只能答話:
“兒臣以為,阿哥帶兵只是個坐橐兒的主帥,要緊的事運籌帷幄,將士用命。皇阿瑪適才說的一個賢字,兒臣認為至允至當,因為兒臣舉薦八阿哥胤祀。請皇阿瑪鑒納。”
隨即老十也力挺道:
“九哥的話有理,當主帥的原用不著沖鋒上陣,諸葛亮一丁點兒武功也沒有,不照樣打勝仗嘛。”
就在這時,許久未露頭的王掞突然出聲了:
“十爺?shù)脑捴翞樵十敗@铣急Ee一人,必能勝任。兵法云哀兵必勝,二阿哥胤礽自獲罪以來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贖前愆。老臣以為如派胤礽前去帶兵,他一定會身先士卒,鞠躬盡瘁。請皇上鑒納。”
問題來了:王掞為何要舉薦廢太子胤礽?是還不死心嗎?
自然不是!
廢太子胤礽出局已經(jīng)是板上釘釘?shù)氖铝耍鯍镌俸浚膊恢劣谧鲞@種無用功。
況且,奪嫡之爭已經(jīng)進入了白熱化。如今有一爭之力的,只剩老四、老八以及老十四了。而通過后續(xù)劇情可以得知,他心中認可的繼承人是老四。
王掞之所以突然站出來舉薦廢太子胤礽,原因有二:
其一,幫康熙“解圍”。
王掞雖然不確定康熙心中的大將軍王的人選,但是通過議舉新太子一事,他清楚康熙是絕對不會讓老八拿到大將軍王的位置的,畢竟康熙好不容易將老八打壓下去,如今又怎會將兵權交給老八呢。
既如此,康熙就需要駁斥老九和老十的提議。
可駁斥需要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否則難免會有針對的意味,也容易敗露康熙的真實想法。
而王掞接著老九、老十話茬的發(fā)言,正好解了康熙的“困境”,成功將話題轉移到了廢太子胤礽身上。等康熙懟完王掞,鬧劇結束,自然就可以借機開始另一個話題了。
這也是為什么面對王掞幾乎胡鬧的提議,康熙沒有絲毫不悅,只是命人將其攙出去的原因:
“好了好了,把王掞攙出去。”
注意!是“攙”,不是“帶”也不是“拉”,這足以說明康熙對王掞的舉動是滿意的。
其二,打亂八爺黨的計劃與節(jié)奏。
還是那句話,王掞看好的是老四,所以他自然不希望八爺黨的人出任大將軍王。
而對于老九、老十的提議,除了康熙,一旦有人駁斥,就等于得罪了整個八爺黨,這種得罪人的事,其他人自然不愿意干。
就算是張廷玉,出于明哲保身頂多會說一句“圣明無過于皇上,請皇上決斷”。
為防八爺黨得逞,王掞這才站出來說話,且發(fā)言十分有水平,不硬懟老九、老十,而是借著二人的觀點舉薦廢太子胤礽,對方要是反駁,等于反駁了他們自己。
同時還要注意一點,能在康熙不點名,不表態(tài)的情況下,打斷皇子發(fā)言的,整個大清朝或許就只有王掞了,畢竟王掞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老師,地位與一般官員還是有差別的。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王掞絕對沒有我們看上去那樣簡單。
“逼殺”鄭春華。
王掞臨死前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逼殺”鄭春華。而在見鄭春華之前,王掞還做了另外兩件事:
一是,找老四密談;
一是,上疏舉薦老四當太子。
先說第一件事。
“死鷹事件”之后,康熙一病不起。從凌國康處試探到康熙的身體狀況不佳的王掞,當晚就來到了四爺府。
至于目的,一是為了提醒老四,提前做好準備,以防康熙突然駕崩,老四措手不及;二是為了確定鄭春華是否真的在老四處,提醒老四要當機立斷,除掉鄭春華這個隱患。
也是這一次,老四通過“無法向十三弟交代”為由,暗示王掞出手除掉鄭春華。
這里涉及一個問題:王掞是怎么知道的鄭春華在老四的府上?
知道鄭春華被老十三救下來的,除了老四、老十三,就剩八爺黨了。而八爺黨假裝不知道,就是為了留住這張底牌,在關鍵時刻打老四個措手不及。
在這種情況下,八爺黨又怎會將消息透露給王掞呢?畢竟一旦消息走漏,老四勢必會除掉鄭春華,到那時這張底牌也就失效了。
那么就只有一種可能了:是康熙告訴王掞的。
借用李德全的話,這世上哪有什么事能瞞過皇上。
也就是說,王掞之所以會去四爺府提醒老四,很可能是康熙得到了暗示或授意。畢竟老四是康熙選中的繼承人,他自然不能看老四折在鄭春華的事上。
康熙之前默許鄭春華偷偷活著,是因為一旦除掉鄭春華,勢必會引起八爺黨的懷疑,進而暴露他的選中老四的想法,將老四置于險地。
如今暗示王掞提醒老四,同樣是為了保護老四,畢竟他的時間不多了。
至于康熙為何會選擇王掞來做這件事,原因很簡單:
只有王掞出手,才不會引起八爺黨的懷疑。
畢竟,鄭春華曾經(jīng)“害了”老二胤礽,作為師傅,王掞有恨鄭春華的理由,也有殺鄭春華的動機。
也就是說,王掞“逼殺”鄭春華一事的背后,有康熙的影子。
這時,我們再看第二件事:王掞上疏舉薦老四當太子。
很明顯,王掞此舉是在清楚康熙心意的前提下,配合康熙保護老四。康熙處罰王掞越重,越能起到迷惑性的效果,這一點從老四灰心的反應已經(jīng)得到了驗證。
老四都信了,其他人又怎會懷疑呢?
這才是王掞上書舉薦老四的真實原因。
結語
從頂撞康熙、舉薦廢太子出任大將軍王,以及“逼殺”鄭春華這三件事可以看出,王掞在深通圣意方面,不次于張廷玉,而在揣摩康熙心思方面,甚至不次于鄔思道。
這才是王掞的真實段位,一個被低估,被誤解的隱藏王者。
而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無論在職場,還是在官場,都不想小看任何一個人,因為我們永遠無法確定,看到的是對方的第幾張面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