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雍正王朝》,有一個極具爭議性的問題:鄔思道臨走前,為何要叮囑老十三辭掉“鐵帽子親王”?
難道真的像一些朋友猜測的那樣,只是為了挑撥老十三與雍正的關系,進而報復雍正“兔死狗烹”的行為?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今天這篇文章將要揭開的就是鄔思道讓老十三辭掉鐵帽子親王的真相——不是報復,是好心,只不過他低估了老十三這個人。
臨別前的提醒
雍正繼位的那晚,鄔思道憑借教科書式的自救,成功保住了一條老命,讓殺心已動的雍正,同意了他“半隱”的請求。
第二天,鄔思道馬不停蹄的離開了四爺府,準備前往與雍正約定好的去處——李衛身邊??蓜偟匠峭?,老十三就騎著馬追了上來。
對于老十三的出現,鄔思道起初是有些詫異加防備的。畢竟他剛剛“死里逃生”,誰知道雍正是不是又反悔了,派老十三來要他的命。
只不過,這個疑慮很快就被老十三接下來的舉動打消了。
一見鄔思道,老十三二話沒說就拿出了當年的那壇老酒,說道:
“鄔先生,這是您托四哥帶到牢里給我的那半壇酒,我沒舍得把它喝完。這碗酒,我替四哥敬您老人家。我敬您一碗,為您餞行?!?br/>
話里的“老酒”喻指潛邸多年的舊情。
也就是說,老十三是借“老酒”告訴鄔思道,他記得他們之間的情義,也感謝鄔思道多年為他四哥的籌謀與付出,他此次前來是真心為鄔思道送行,別無他意。
鄔思道自然聽懂了老十三的話外音,臉色瞬間舒緩了下來。
只不過,鄔思道并沒有直接喝掉碗中的酒,而是問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
“聽說皇上元旦日要晉封十三爺鐵帽子親王?”
鄔思道之所以會突然問老十三這個問題,可不是擔心酒里有毒,故意轉移話題,而是在試探老十三。
試探什么?
試探老十三對“鐵帽子親王”的真實看法。
對于老十三特意前來相送的舉動,鄔思道內心是感動的,出于善意,他想給老十三提個醒——如何與當了皇帝的老四相處。
可今非昔比,在提醒之前,他需要確定一下老十三對“鐵帽子親王”的看法。
如果老十三有所猶豫,或是借機詢問他的意見,那么他就順勢給出建議;如果老十三表現得迫不及待,那么有些不合時宜的話,他就咽回去。
也因此,在老十三接過話茬表示“鐵帽子”很難得之后,鄔思道果斷的終止了這個話題,將碗中的酒一飲而盡,準備上車離開。
畢竟,一個想給,一個想要,他還能說什么呢?再多嘴就是不識趣了。
可就在鄔思道轉身要上車的時候,老十三再次叫住了他:
“鄔先生,鄔先生,我們,我們對不起您吶?!?br/>
這里涉及一個問題:老十三知不知道雍正對鄔思道動過殺心?
大概率不知道。
這種見不得光的事,雍正是不會告訴眼里見不得臟東西的老十三的,畢竟雍正還要維護他在他十三弟心中的光輝形象,讓老十三繼續為他所用。
也就是說,老十三之所以跟鄔思道道歉,只是單純的認為雍正對不起鄔思道,不僅沒有重用這個勞苦功高的謀士,還將其攆去了李衛身邊。
而聽了老十三充滿歉意的話,鄔思道意識到眼前的老十三,還是當年那個光明磊落,仗義直言的十三爺,于是,他改變了“三緘其口”的想法,說了這樣一段話:
“十三爺這話錯了,我是懷著為天下蒼生的心愿來輔佐四爺的,如今心愿得償,夫復何憾吶。十三爺,你我相識十五年了,你天真率性,行俠仗義,我很佩服你的為人,臨別之時,有句肺腑之言,這個鐵帽子王,你要拼死辭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你至今尚未堪通世情,常言道,與平常人交往,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啊?!?br/>
如此直白的提醒與警示,老十三自然聽得出來,他一臉凝重的回道:
“鄔先生,你放心,我不信四哥會做出弓盡鳥藏的事來?!?br/>
從某種角度來說,老十三口中的“你放心”,其實更多的是在說給他自己聽,他并沒有表現出來的那么篤定。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老十三被圈禁之前,通過太子二次被廢一事,已經察覺到他的四哥其實與老八一樣,滿嘴仁義,滿肚子刀槍,為了扳倒太子,不惜“犧牲”他來設局,以至于他被圈禁了整整十年。
經歷過這件事,老十三又怎么可能像當初一樣,堅定不移的相信雍正呢。
而這也是隨后鄔思道明言,那些專門為雍正辦秘密差事的人很快就要被除掉,老十三沒有再反駁的原因。
因為即便他不想相信,他也清楚鄔思道沒有說謊。
挑撥?善意?
那么鄔思道讓老十三辭掉“鐵帽子親王”,到底是挑撥報復?還是善意的提醒呢?
個人認為,后者更符合情理。
從表面上,鄔思道確實有報復雍正的理由。雍正不僅棒打鴛鴦的娶了他心愛的年秋月,還在成功登頂之后,對他起了殺心。
說鄔思道想通過挑撥老十三與雍正的關系,來報復雍正,好像說的過去。
可問題是,這種“報復”顯然不符合鄔思道的人設與性格。
其一,時機不對。
鄔思道剛剛死里逃生,并沒有完全脫險,眼前最重要的依舊是自保,他吃飽了撐得才會在這種敏感時期報復雍正,一旦事情敗露,他就真的難逃一死了。
況且,從劇情可以看出,如果不是老十三真情流露,鄔思道早就上車走了,壓根就沒準備提醒老十三。
其二,太小兒科,不符合鄔思道的段位。
假設鄔思道真想報復雍正,也絕不會使出這么小兒科的招數,既沒有實質的殺傷力,結果又不再他的控制范圍內,何必冒著風險整這一出呢。
其三,不符鄔思道的性格。
從鄔思道因高福之死而悔恨痛哭一事就可以看出,鄔思道不是個無底線,無情無義的人。而這樣的鄔思道,又怎會為了報復雍正,去利用善良正義的老十三呢。
要知道,老十三是唯一一個為他抱不平的人,也是唯一一個來送他的人。
也就是說,鄔思道讓老十三辭掉鐵帽子親王,不是為了報復雍正,完全是出于善意的提醒。
那么問題來了:辭掉鐵帽子親王,對老十三有什么好處?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可以明確一點,雍正輕易不會對老十三下手。
一來,情分在那兒擺著;二來,老十三不會做出什么對他不利的事;三來,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老十三對他的價值很大。
要知道,此時的雍正剛剛登基,位置坐的并沒有那么穩。老十四的兵權雖然不足為懼,可以通過糧草來牽制,可樹大根深的老八卻沒有那么容易對付。
整個朝野,老八的人占據了半壁江山,而雍正的心腹除了李衛、田文鏡,就只剩下不那么穩定的年羹堯了。
為了穩定朝局,讓政令可以不打折扣的實行,雍正這才重用了老八,封其為總理王大臣。
可這樣一來,弊端又出現了。
老八手握實權,如果沒有人牽制,只會越發的威脅雍正的皇權。而能牽制老八的,除了老十三之外,別無他選。
上書房的張廷玉、馬齊不行,他們是臣子,而老八是親王,地位相差懸殊,就算有心也沒有這個實力。
老三倒是夠格,可明哲保身的老三顯然沒有蹚渾水的打算與理由,不可能為了幫雍正鞏固權力與老八為敵。
也就是說,有資格、有能力,且愿意為雍正“擎天保駕”的就只有老十三了,雍正自然不會把老十三怎么樣。
對此,算無遺漏的鄔思道心知肚明。
而他之所以還要讓老十三辭掉鐵帽子親王,原因在于:有些東西不用,反而能夠發揮更大的價值。
在鄔思道看來,老十三性格耿直,心懷坦蕩,在接下來輔佐雍正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因為意見不和而直諫,一次兩次倒好,時間長了,次數多了,雍正自然會不悅。
這時,接不接受“鐵帽子親王”的區別就出來了。
如果老十三接受了“鐵帽子親王”的封賞,從雍正的角度來說,就等于不欠老十三什么了,老十三曾經的付出與擁護,已經轉化為實質性的獎勵了。
在這種情況下,老十三的直諫或是意見相左時,很容易被雍正解讀為:居功自傲,不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里。
而如果老十三拒絕了“鐵帽子親王”的封賞,那么老十三就永遠擁有與雍正“談感情”的資格,而他的直言直諫,也只會成為“真性情”的體現。
像功勞、人情這種東西,不用反而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與價值。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一點,老十三是一個可以隨時隨地奪回兵權的人。
這樣的老十三,如果多了“鐵帽子親王”的頭銜,難保雍正不會心生忌憚與防備,畢竟在皇權面前,所謂的親情與信任向來都是不堪一擊的。
有時候,懷疑一旦產生,那么罪名就已經成立了。
從這個的角度來說,鄔思道讓老十三辭掉鐵帽子親王,確實是極高明的自保之道。只不過,鄔思道低估了老十三,十年的圈禁生涯早已讓老十三脫胎換骨。
老十三的以退為進
雍正繼位以來,老十三雖然參與議政,卻很少發言表態,以至于很多時候,雍正不得不親自下場。
這讓本想用老十三來掣肘老八的雍正,十分不滿。這才有了雍正借下棋,沖老十三發火的那段劇情。
那天,雍正為了維護老八的顏面,不得已訓斥了直諫“新錢弊病”的孫嘉誠。
會后,雍正便單獨留下了老十三,美其名曰吃吃飯,下下棋,聯絡聯絡兄弟感情,實則是想敲打下老十三,讓其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能夠站出來為他分憂。
可即便只剩下他們兩個人,老十三依舊小心翼翼的恪守君臣之禮。
先是在李德全送上棋盤的時候,換回來了雍正手中的黑色棋子。(1949年之前,圍棋采用“座子制”,行棋的次序是白子先,黑子后;直到1949年后,廢除了“座子制”,也才有了“先黑后白”的行棋順序。同時古代圍棋棋子,白色代表陽,意為“天”,天為尊;黑色代表陰,意為“地”,地為卑。)
隨后在談及新錢弊病時,也是字斟句酌,格外謹慎。
見此,雍正越想越生氣,在老十三故意放水和棋了幾個回合之后,終于忍不住發火了:
“朕看你越來越不像以前的允祥了,敢說敢為敢笑敢怒,圣祖親賜號拼命十三郎,現如今這,這怎么了這是!”
在老十三表示此一時彼一時,情況不同了,雍正更是氣到把棋子扔了一地,明言要求老十三做他的十三太保,而不是像如今這般唯唯諾諾。
之后,為了說服老十三,雍正先是解釋了訓斥孫嘉誠的難言之隱,然后又慷慨激昂地表達了整頓吏治、修正朝廷積弊的決心,以及他當前的難處。
雍正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老十三還能說什么,只能表態了:
“臣一身一命,惟皇上是從,臣即前纓請命,愿往青海與羅布藏丹增兵車相會,一場大捷下來,百邪全避。那時辰,皇上就能騰出手來清理吏治了?!?br/>
這里涉及一個問題:老十三真的是被雍正逼到墻角,才不得已表態的嗎?
不!
其實這場“君臣”對話,老十三等了很久。
經過鄔思道一事,以及得知了雍正清除了那些辦理秘密差事的人,老十三對雍正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老十三倒不是要與雍正決裂,而是他不清楚當了皇帝的四哥,是否需要他,又需要他做什么。在沒有得到明示之前,出于謹慎與自保,老十三自然不會強出頭,以免被雍正扣上“居功自傲”的帽子。
這便是老十三的聰明之處,也是十年圈禁生活的必然結果。
只有得到雍正的明示,或是雍正明確提出要求,他才能把握好參與政事的火候和分寸,才能更安全的與雍正相處。
也就是說,老十三之前的沉默寡言,萎靡不振,既是自保之道,也是“以退為進”的在等雍正主動找他談話。
從這個角度來說,鄔思道低估了十年圈禁生活對老十三的影響,也低估了老十三的自保能力。
當然,如果是之前的老十三,他不會顧慮這么多,也不會考慮這么多??墒甑娜?,讓他對權力、對規則有了更深的認識,想要自保,想要好好的活著,他必須把棱角抹平,把率性收起,把敢說敢為變成字斟句酌,把俠膽義膽變成小心謹慎。
而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怎么做人,并不全取決于這個人的本質,而是由這個人的經歷與所處的位置決定。環境造就人,經歷改變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