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列館內(nèi)那句“不要回頭,一直往前走”是否還在耳邊回響?
又有多少人真正讀懂這句話背后的沉重意義?就在這個月,《731》電影引發(fā)的爭議不斷,有人堅持要銘記歷史,也有人試圖讓我們遺忘。
這部影片從籌備到完成歷經(jīng)數(shù)年,導演強調(diào)要最大程度還原那段真實歷史。然而,預告片剛一發(fā)布,就引發(fā)強烈反響,評論區(qū)更是爭論不休。
導演選擇暑期檔上映,或許正是希望更多青少年能觀看,希望他們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生活,銘記過往。
有人擔心影片過于血腥,會嚇到孩子;有人覺得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更有甚者直接呼吁禁映。
有趣的是,《志愿軍》系列同樣講述歷史,卻未激起如此大的反對聲浪,為何《731》卻遭遇重重阻力?
反對者的核心訴求只有一個:別放,看了難受,太殘酷了,孩子會害怕。
但這部影片不僅獲得央媒推薦,央視也進行了宣傳。能被主流媒體支持,說明內(nèi)容本身并無問題,那么反對者究竟在恐懼什么?
要知道,歷史從來都不是溫柔的,731部隊的暴行遠比電影所能呈現(xiàn)的更加慘無人道。
他們將活人稱為“馬路大”,意即無生命的木頭。凍傷實驗只是開始,隨后還有解剖實驗、細菌戰(zhàn)、母子實驗等。
這些罪惡在東北大地上持續(xù)了十幾年。更令人憤怒的是,戰(zhàn)爭結(jié)束后,這些惡魔大多安然無恙地回到日本養(yǎng)老,甚至妄圖掩蓋罪證。
如今他們的后代在教科書里篡改歷史,而我們這邊卻有人幫他們洗地,說什么“要面向未來”。
有人擔心孩子承受不了,可南京大屠殺是我們必須正視的歷史,是我們走過的血淚之路。
那些在731遺址前比剪刀手拍照的年輕人,那些在抗戰(zhàn)紀念日穿和服招搖過市的網(wǎng)紅,不正是歷史教育缺失的體現(xiàn)嗎?
真正的脆弱,是把下一代養(yǎng)成了溫室花朵,連面對歷史的勇氣都沒有。
不知從何時起,講述英雄主義的戰(zhàn)爭片廣受歡迎,而揭露黑暗歷史的作品卻頻頻遭到抵制。
像《以法之名》這類劇,人們喜歡看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爽感,卻不愿面對司法改革過程中的痛苦。
但歷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童話。731部隊通過實驗研發(fā)的細菌武器,后來造成了更多傷亡,這種因果關(guān)系如果不拍出來,很多人根本不懂“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含義。
那些抵制的人,到底在怕什么?是怕孩子承受不了真相,還是怕自己無法回答他們天真的問題?
除了《731》,還有一部抗戰(zhàn)題材影片也令人憤怒。同樣是抗日題材,很多央媒都曾宣傳,也定檔在暑期檔,近日即將上映。
《南京照相館》是一部后勁十足的作品,點映票房突破6000萬,排片雖少卻場場爆滿,許多觀眾淚灑影院。
這部講述南京大屠殺期間,照相館小人物冒險保存日軍罪證的電影,用普通人的視角揭開那段慘痛歷史,每一個鏡頭都在追問:我們該如何銘記這段記憶?
影片最震撼之處并非血腥畫面,而是那些克制的細節(jié)。王驍飾演的老金從躲在地窖的膽小鬼,逐漸成長為冒死沖洗照片的勇士,轉(zhuǎn)變過程自然又令人心酸。
劉昊然飾演的郵差阿昌編號,這個數(shù)字后來成為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的日期,導演申奧的伏筆雖無聲卻致命。
當銀幕上出現(xiàn)日軍站在尸體旁微笑的照片時,全場觀眾無不倒吸一口冷氣。這些真實歷史影像通過故事線串聯(lián)起來,比任何說教都更具沖擊力。
有觀眾反復觀看,每次都能發(fā)現(xiàn)新細節(jié)。比如照相館暗房里逐漸顯影的照片,其實是按照真實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排列的。
高葉飾演的龍?zhí)籽輪T,在唱戲時眼神的變化,暗示了她從妥協(xié)到反抗的心理轉(zhuǎn)變。這些精心設(shè)計,使影片超越以往的宏大敘事,更具人性溫度。
題材沉重影響了二次觀影率,暑期檔又以合家歡觀眾為主,還有一部分人對歷史題材存在說教的刻板印象。
部分觀眾表示不看的原因,還是覺得這種題材被反復拍攝,已經(jīng)透支了觀眾的情感。
但當你看到銀幕上那些根據(jù)真實照片還原的場景時,你會發(fā)現(xiàn)這部電影售賣的不僅是故事,更是一代人對記憶的守護責任。這不是消費歷史,而是搶救記憶。
真正讓影片出圈的,是它講述歷史的方式:沒有英雄主義的沖鋒,只有小人物在絕境中的掙扎。
老金們起初只想活命,卻在沖洗照片的過程中覺醒,意識到有些事比生存更重要。這樣的敘事巧妙在哪里?
它讓觀眾不再只是旁觀歷史課本上的數(shù)字,而是代入自己——如果我在場,我會怎么做?
當阿昌為多救一人錯過逃生列車,當龍?zhí)籽輪T用通行證換膠卷時,這些虛構(gòu)人物的選擇,反而比紀錄片更真實地傳遞了歷史的溫度。
影片中大多數(shù)情節(jié)都有真實原型,包括用背景布假裝旅游的細節(jié),都高度還原了歷史。
有人質(zhì)疑商業(yè)片是否適合觸碰民族傷痛,但更多人反駁: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記錄,難道要等那些篡改歷史的人來寫?
當老金拉開幕布,露出萬里長城時,我們終于明白:有些墻必須存在,不是為了隔絕,而是為了提醒后人——門曾經(jīng)被打破過。
影片結(jié)尾那個定格鏡頭中,林毓秀按下快門的咔嚓聲,其實是歷史對今天的叩問。
銀幕上重現(xiàn)那些血淋淋的實驗場景時,該羞愧的是施暴者的后代,還是對我們民族傷痛一無所知的我們?
“不要回頭”是讓我們向前看,但前提是必須看清來時的路。如果連自己民族的苦難都不敢直視,我們又拿什么教育下一代挺直脊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