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零部件幾乎都不是中國造的。”西方專家的話還沒落地,中國大飛機就已經飛上天了。西方媒體唱衰中國這活兒,一直沒停過,恨不得掐著放大鏡看中國哪出點“毛病”。
可怪就怪在,唱著唱著,他們自己突然變了腔調:開始夸了。從BBC的“驚詫轉身”到IMF的全球增長數據,西方那些曾經的“譏諷標兵”,如今居然開始吹“中國奇跡”。
中國,一路走來,把質疑當背景音,把成就寫進硬指標,活生生成了西方眼里“魔幻”的東方神話。
唱衰成癮,西方媒體一廂情愿
“中國經濟要完。”這是西方媒體這幾年的集體口頭禪。打開美國主流媒體,從《華爾街日報》的“八張圖看懂中國困局”,到《時代》周刊的“中國經濟將持續低迷”,標題寫得比災難片還緊張。
這些聲音反復傳播著一個核心信號:中國在走下坡路。可這類報道真的站得住腳嗎?讓我們來看幾個他們“避而不談”的事實。
IMF在2024年1月發布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的GDP增長預期為4.6%,遠超G7的其他國家,美國僅為2.1%。這不是預測精準與否的問題,這是用全球權威經濟數據打了媒體一記“清醒巴掌”。
就在3月5日,中國提出預計全年GDP增長5%。這份報告公開、明確、有據可查,卻被西方媒體輕描淡寫甚至刻意回避。
更諷刺的是,美國媒體對自己國家2.1%的增速卻極盡吹捧,稱其“比預期好很多”。面對這種“雙標輸出”,中國干脆把話挑明了:唱衰中國的輿論,靠的是偏見。
中國是全球科技創新集群最多的國家,可這一觀點,西方主流媒體選擇集體“閉麥”。明明是他們喊“中國不行”,偏偏全球經濟增長卻靠中國拉著走。
IMF數據顯示,中國在過去15年對全球名義GDP增長的貢獻率達35%,美國只有27%。這組數字,沒有感情色彩,卻足以說明問題:誰在唱,誰在干,誰又在默默改變世界經濟格局?
可偏見一旦成癮,真相就顯得刺眼。當唱衰的曲調跟不上現實的節奏,他們開始換歌了。
唱詞變了,BBC都開始“轉音調”
2025年春天,有些海外網友發現,BBC變了。不是換了主持人,是換了劇本。一連幾篇“罕見溫和”的報道里,BBC不再刻意陰陽怪氣,也不再強行添加“但代價是什么”的轉折。
連網友都說:“BBC這么夸中國,還真不太適應。”從2019年到2025年,BBC、CNN等10家主流英美媒體中,對中國經濟和科技的負面報道占比從70%降到了40%。
換句話說,罵中國的稿子少了,認可中國的聲音多了。這變化,背后有數據,有趨勢,更有現實的壓力。
數據不會說謊。2024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4.5%。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近40%。媒體想裝看不見也難。
在拉美、非洲、中東,西方敘事的舊劇本正在退場。當地媒體開始主動呈現中國發展,不再照搬西方口吻。
從減貧到太空探索,從新能源到數字產業,“中國”不再只是標簽,而是橫跨多個領域的實績集合。
巴西的媒體直接上數據講變化:中巴合作建設的美麗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讓南美國家電網煥然一新,還推動了低碳轉型。
與此同時,埃及媒體一口氣報道了輕軌、電氣化鐵路、“一帶一路”項目的連環進展,甚至稱中埃合作是“發展核心”。
這些地方,不是偶然說好聽話,而是有了“親眼所見”。在“一帶一路”推進下,越來越多國家跳過“西方新聞二傳手”,開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中國,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合作結果。
更別說中國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機器人制造這些“高精尖”領域的爆發性進展,已成全球新聞熱點。
像DeepSeek這樣的國產AI平臺,打破美國閉源壟斷,全球技術圈一片喝彩。這種現象,媒體再不寫就太假。
還有一個力量不可忽視——短。TikTok、小紅書等中國APP的出海,讓海外民眾直接接觸到真實中國,不再依賴“翻譯過”的西方話術。海外網紅發的點擊百萬起步,西方媒體想“閉門講戲”,觀眾卻早已另辟視角。
面對市場和受眾的雙重夾擊,西方媒體的態度從“想罵不敢罵”變成“想夸還得夸”。他們終于發現,中國的穩定才是全球經濟最大的確定性來源。
當數據、技術和市場一起發聲,謊言就待不下去了。媒體要活下去,得跟著事實走。
科技起飛,東方神話寫在現實里
“又一個DeepSeek時刻。”這是如今西方媒體形容中國科技突破的流行語。2024年初,DeepSeek大模型橫空出世。
它的優勢不是“平替”,而是“自帶原創”。這種自研能力,正是西方最怕、資本最追的那種。
人工智能不是孤例。中國在機器人、自動化、新能源、通信、航空、材料等各領域連下數城。2025年,中國光伏板制造占全球80%,電動車出口全球第一。
綠電覆蓋比例不斷提升,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這些數字,實打實地寫在能源報告里,擺在西方政府案頭。
在可再生能源這場新工業革命中,中國不是跟隨者,而是設計者。國際能源署的數據表明,中國對全球能源結構調整的影響不可替代。這不是吹牛,是發電站在運轉,是設備在出口,是訂單在翻番。
除了硬科技,中國的政策穩定性也在被重新評估。中國的宏觀戰略連貫、長期、清晰,避免了美國那種政治周期帶來的經濟波動。
當全球產業鏈面對美國“加關稅、斷芯片”的不確定,中國提供了“可預期、可合作”的替代方案。企業選擇哪里建廠,不用喊口號,看風險就夠了。
所以你會看到西方媒體“變臉”的邏輯:過去他們看不起中國的“制造”,現在他們怕中國的“創造”。過去他們炒作“灰犀牛”,現在他們驚呼“中國奇跡”。
從偏見到追捧,這不是西方人性情變了,而是東方實力逼的。魔幻的,不是中國的崛起,而是那些曾經說“中國不行”的人,如今突然開始夸中國行。
參考資料:
“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發展結出的碩果”——海外媒體突破西方傳統敘事報道真實中國.新華社.2024-07-11
美國學者:為何西方媒體上的中國經濟滿是亂象?因為你看到的只有偏見.中國日報中文網.2024-03-08
面對中國,它們在變!.環球時報.2025-03-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