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新聞7月14日訊(通訊員盧霖濤 李佳晴 劉雨萱)2025年7月上旬,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實踐團奔赴鄭州二七紀念堂歷史現場,以“觸摸歷史肌理,解碼城市記憶”為主題,開啟沉浸式實踐。從二七紀念堂的精神回溯,到鄭州日軍大轟炸死難同胞紀念碑前的沉重追思,6名青年用腳步丈量歷史厚度,讓沉睡的記憶在青春視角下“復活”。
二七紀念堂:與歷史對話的多元方式
踏入二七紀念堂,實踐團先被一組群雕震撼——工人形象的雕塑如歷史巨人,定格著抗爭瞬間。“這些雕塑不是冰冷的藝術,是先輩奮斗的具象化。”實踐隊員、2024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盧霖濤觸摸雕塑紋理時感慨。在與場館安保人員交流中,隊員們收獲意外發現:這位守護場館多年的工作人員,能講出鮮為人知的“老故事”,從當年工人傳遞消息的隱秘路線,到現代游客參觀時的觸動瞬間,讓歷史有了“親歷者講述”的溫度。
▲圖為二七紀念堂內精神群雕 周桐宇攝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場館工作人員,挖掘歷史故事 劉雨萱攝
展廳內,實踐團開啟“歷史解碼”行動。2024級法學專業李佳晴化身“紅色故事宣講員”,把二七相關歷史轉化為“青春版”講解詞,用“00后”視角解讀先輩勇氣:“百年前的青年敢為權益‘拼一把’,現在的我們,也該為夢想‘豁出去’,這是跨越時代的共鳴!”這種創新講解,讓參觀的小朋友圍攏傾聽,家長們點贊:“年輕人講歷史,孩子更容易共情!”
▲圖為實踐團開展紅色故事宣講志愿服務 劉雨萱攝
鄭州日軍大轟炸死難同胞紀念碑:銘記苦難中的力量
在刻著“1938年2月14日”的紀念碑前,實踐團陷入沉默。數字背后,是城市曾遭遇的苦難。隊員們提前查閱資料,梳理大轟炸的歷史背景、傷亡數據,更挖掘出市民自救互助的故事——當年人們在空襲中搭建臨時避難所、互幫互助的溫情,讓“銘記歷史”有了更立體的注解。
“苦難不是用來沉溺,是激勵我們向前的力量。”實踐團成員劉雨萱在分享中說。他們把紀念碑前的感悟,轉化為“歷史傳承倡議”,計劃通過校園宣講、短視頻傳播,讓更多同齡人明白:銘記歷史不是重復傷痛,而是汲取先輩在苦難中抗爭、互助的精神,轉化為當下奮斗的動力。
▲圖為實踐團隊員在鄭州日軍大轟炸死難同胞紀念碑前合影 張新月攝
從“看歷史”到“活歷史”:實踐團的創新表達
此次實踐中,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實踐團打破“參觀打卡+文字記錄”的固有模式,大膽探索“歷史場景再創作”。他們圍繞二七紀念堂的歷史脈絡設計互動體驗環節,讓參與者在模擬當年工人協商訴求、共渡難關的情境中,切身感受先輩們在困境中的堅守與擔當;同時,以“城市韌性”為切入點,將日軍大轟炸的歷史記憶與鄭州當代發展歷程相聯結,通過梳理城市從創傷到重建、從復蘇到繁榮的軌跡,生動展現這片土地在苦難中淬煉出的頑強生命力。
▲圖為實踐團隊員在鄭州市二七紀念堂前合影 張新月攝
指導教師李明明點評:“學生們不再是歷史的‘搬運工’,而是‘解碼者’和‘創作者’。把厚重歷史轉化為年輕人喜歡的形式,這才是傳承的關鍵。”
據悉,實踐團將把這段實踐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通過校園分享會、線上故事展播等形式傳遞給更多同齡人,讓更多同齡人在“玩與讀”中,觸摸城市歷史脈絡,傳承不滅的精神火種,讓那些藏在城市角落里的記憶,以更鮮活的姿態走進青年視野。這場在鄭州夏日里展開的青春與歷史的對話,正以持續生長的力量,書寫著屬于新一代的傳承故事。
撰文 | 盧心萌
圖片 |周桐宇、劉雨萱、張新月
一審 | 李佳晴
二審 | 盧霖濤
三審 | 李明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