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新聞7月20日訊(通訊員盧霖濤李佳晴劉雨萱)作為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實踐團社會實踐的重要環節,“河南省鄭州市二七紀念堂參觀體驗與認知調查問卷”活動在二七紀念堂圓滿落幕。6名青年學子通過發放問卷、深度訪談、數據分析,系統梳理公眾對二七歷史的認知畫像與傳承期待,為紅色文化傳播的創新升級提供了詳實依據。
發放問卷:搭建歷史與公眾的對話橋梁
2024級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盧霖濤負責問卷發放的統籌工作,他設計了“分層抽樣”方案:“我們希望覆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居住地的人群,這樣數據才更有代表性。”在與一位來自福建省的游客交流時,對方坦言:“之前只聽說過二七紀念塔,參觀后才知道背后有這么悲壯的歷史,問卷里的問題讓我認真思考這段歷史對現在的意義。”
問卷發放過程中,隊員們還遇到許多感人瞬間。一位帶著孫子參觀的爺爺,在填寫“對二七精神當代意義”的選項時,特意讓孫子念出每個選項,然后鄭重勾選“非常重要”,并對隊員們說:“你們要好好研究,讓這種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圖為圖為實踐團成員向參觀者發放調查問卷 盧心萌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向參觀者發放調查問卷 周桐宇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向參觀者發放調查問卷 張新月攝
深度訪談:讓數據背后的故事浮出水面
為彌補問卷的局限性,實踐團選取30位不同背景的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在與二七紀念堂張師傅的對話中,隊員們了解到:“很多游客看完展覽后很有感觸,但不知道如何進一步了解,紀念館缺乏后續的互動渠道。”這一發現與問卷中“希望增加線上學習資源”的建議不謀而合。
針對青少年群體,實踐團專訪了帶學生參觀的中學歷史老師。老師表示:“課本上的二七歷史比較簡略,紀念館的展覽如果能結合教材知識點設計研學手冊,教學效果會更好。”而幾位外國留學生則通過翻譯軟件填寫問卷,他們建議:“增加多語言的歷史故事短視頻,方便外國游客理解。”
2024級法學專業的李佳晴在整理訪談記錄時說:“問卷是骨架,訪談是血肉,兩者結合才能真正看清公眾的需求。”
▲圖為實踐隊員與參觀者進行深度訪談 劉雨萱攝
數據解碼:紅色文化傳播的現狀圖譜
實踐團運用專業知識對回收的389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繪制出清晰的“二七精神傳播現狀圖譜”。從認知基礎看,參觀前對二七歷史“非常了解”的僅占9%,“知道一點”的占40%,說明歷史普及仍有較大空間;從參觀效果看,60%的受訪者認為紀念館在“保存歷史記憶”方面作用顯著,80%的人認可其“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印證了歷史紀念場所的重要價值。
在開放式建議中,“增強互動體驗”、“豐富青少年活動”、“拓展線上傳播”成為高頻詞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齡群體需求差異明顯:青年更期待科技賦能的參觀形式,中老年偏好傳統的史料展示與講座,青少年則希望通過游戲化、故事化的方式學習歷史。
“數據不會說謊,它告訴我們歷史傳承不能‘一刀切’,必須精準對接不同群體的需求。”盧霖濤指著統計圖表說。
▲圖為實踐團對有效問卷的統計分析
指導教師李明明評價:“從設計問卷到分析數據,再到提出建議,學生們完成了一次完整的社會實踐閉環。這種‘問題導向’的實踐,正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
據悉,實踐團后續將基于調研結果、深度訪談內容進行數據分析,撰寫調研報告。這場以問卷為起點的實踐活動,不僅讓青年學子深入理解了歷史文化傳播的現狀,更以專業素養為紅色基因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思路與活力。
撰文 | 盧心萌 劉雨萱
圖片 | 周桐宇 張新月
一審 | 李佳晴
二審 | 盧霖濤
三審 | 李明明
附件1:實踐團設計河南省鄭州市二七紀念堂參觀體驗與認知調查問卷
▲圖為實踐團設計河南省鄭州市二七紀念堂參觀體驗與認知調查問卷
附件2:實踐團統計分析河南省鄭州市二七紀念堂參觀體驗與認知調查問卷
▲圖為實踐團統計分析調查問卷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