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都的名稱變動,總讓當地人有點糾結,用了那么久的“漢城”,突然就換成“首爾”,還說是為了統一叫法啥的。
可時間一長,有些韓國人開始嘀咕,這么折騰值不值?畢竟名字不光是叫著玩的,它牽扯到歷史、文化和實際生活。
從漢字影響到本土發音的糾葛
韓國首都的歷史叫法變化,跟朝鮮半島的王朝更迭脫不開關系。最早在百濟時期,這里叫慰禮城,后來新羅統一三國,改成漢陽。
高麗王朝時一度叫南京,到了朝鮮王朝,李成桂建都后正式定為漢城。這名字用了好幾百年,根基深著呢。因為朝鮮半島長期用漢字書寫,地名大多帶漢字痕跡,漢城就是典型例子,意思是漢江邊的城市。
二戰后,韓國獨立,1946年就把首都韓文名定為Seoul,意思單純是“首都”。但中文還是沿用漢城,因為發音相近,也方便記。
問題出在1970年代,韓國開始大力推行去漢字化政策。那時候樸正熙政府覺得漢字是外來東西,不利于民族獨立,就在學校逐步取消漢字教育。
1990年代,基本全廢了,公文、路牌啥的也盡量用韓文。漢城這個名字,在韓國人眼里越來越別扭,因為它帶“漢”字,總讓人聯想到中國影響。
2005年,時任首爾市長李明博跳出來,推動改中文名。他開記者會說,英文叫Seoul,其他語言也類似,就中文的漢城發音差太遠,容易混淆。韓國政府還通過外交渠道跟中國溝通,希望統一用首爾。
表面上看,這是為了國際標準化,但底下很多人說這是去中國化的延續。韓國那幾年正忙著強化本土文化,韓流輸出啥的,首都名字成了切入點。改名后,機場、地圖、外交文件全換了,聯合國資料庫也更新。韓國人覺得這能讓城市更“純韓”,擺脫歷史包袱。
可這事兒沒那么簡單。去漢字化不是一夜之間的事,早從1940年代就開始醞釀。獨立后,韓國學者分成兩派,一派想保留漢字,因為歷史書全是用漢字寫的,丟了就斷層;另一派覺得漢字是殖民遺留,得徹底清除。
結果后者占上風,漢城改首爾成了高潮。韓國媒體當時報道說,這能提升文化自信,但反對聲音也不少。有些教授公開說,漢城是自家王朝取的,改了等于自斷根。
推行改名的那些年頭
改名決定一出,韓國政府動作很快。2005年1月19日,李明博正式宣布,從那天起,所有官方中文場合用首爾。市政府發公文,要求旅游局、機場、媒體全跟上。
仁川機場的中文標牌換了,旅游手冊重印,外交部通知各國大使館更新。聯合國、世界銀行啥的數據庫也改了。中國外交部確認后,官方文件開始用首爾。
實施過程挺費勁。韓國國內先是宣傳攻勢,電視報紙天天說新名的好處,說能避免翻譯誤會。英文Seoul不帶漢,中文漢城聽著像中國城市,得統一。政府還組委員會,討論備選名,像首午爾啥的,最后挑首爾,因為發音近,還帶“首”字的積極意味。
執行中,旅游業最頭疼。以前游客搜漢城,現在得教他們認首爾。導游詞改了,古籍介紹也調整。有些老地圖還印漢城,新舊混用亂成一鍋粥。
國際上,反應兩極。歐美國家無所謂,本來就叫Seoul。日本和中國是重點,中國民眾習慣漢城,叫首爾覺得生疏。韓國使館發函,希望中文媒體配合,但民間還是很多人用舊名。
韓國那幾年還推其他政策,像簡化公文漢字、強化韓文教育,都是去漢化的一部分。漢城改首爾被當成象征,政府覺得這能讓國家形象更獨立。
李明博推動這事兒時,正值市長任期末。他后來當總統,2008到2013年,經濟政策啥的挺活躍。但改名不是孤立的,早從1988年漢城奧運會開始,韓國就拆漢字牌匾,奧運標志全用韓文。
改名后,韓國歷史教育也變了,課本只寫首爾,不提漢城。孩子問起,家長得自己解釋。政府組織語言推廣,街頭采訪顯示,一半人覺得沒感情,三分之一明確反對。
旅游和文化的尷尬
改名十幾年過去,韓國社會開始感受到副作用。旅游業首當其沖。以前漢城知名度高,游客一聽就懂。現在搜首爾,有人還問是不是新城市。
機票、酒店預訂亂套,中國游客常搜漢城自由行,搜索引擎得雙重顯示。導游手冊前半本首爾,后半本古跡還帶漢城,講解時得額外解釋。文化推廣也兩難,宣傳片說首爾塔,但歷史背景總繞不開漢城王朝。
國內爭議沒停。保守學者說,漢城是民族記憶,改了等于刪歷史。年輕人不知漢城是啥,以為爺爺在國外留學。教育斷層明顯,中小學課本禁提舊名,家長私下用舊地圖教。
媒體街訪顯示,老一輩嘴上改不過來,電視臺叫首爾新聞,他們還說漢城臺。高校教授發文反思,說漢城用了六百年,不是中國專屬,是半島自家符號。
國際交流更尷尬。中韓往來多,首爾在中文世界還是陌生。漢城大學改首爾大學后,招生一度下滑,有人誤以為新學校。
學術期刊保留漢城作歷史用,現實用首爾,形成不成文規矩。原想統一,結果制造更多歧義。經濟推廣滯后,首爾制造沒漢城奧運那種歷史錨點,營銷得額外解釋。
韓國反思聲音漸多。不是要改回去,而是承認歷史不能抹。2020年,首爾市政府新品牌計劃,強調歷史現代交匯,沒再推首爾唯一正確。這轉向透出尷尬,名字換了,根沒動。文化節目用漢城老字號吸引人,老街區辦漢城記憶活動。
政府沒反對,也沒高調宣傳。部分民眾發現,去掉漢城沒讓文化強,反而丟了厚度。旅游宣傳缺故事,年輕人對傳統陌生,像住現代展館。
李明博后來仕途起落大。2007年當選總統,推行增長計劃,辦2010年G20峰會。但卸任后,2018年3月22日因賄賂貪污逃稅被捕,涉案110億韓元。
法院判15年監禁,罰130億韓元,2020年最高法院維持17年刑。2022年12月27日獲特赦釋放。媒體提他,總帶改名爭議,說這是失敗政策,用錯方式操作文化。
韓國整體看,去中國化浪潮后,有些人后悔。廢漢字導致歷史難懂,史書全漢字,年輕人看不懂自家過去。有真實例子,韓國人研究古籍,得學漢字補課。漢城改首爾加劇這問題,文化認同混亂。
近年漢字教育復興,在職場會漢字受歡迎。跨國公司招人,漢字技能成加分項。現在首爾叫響全球,但漢城記憶沒滅。護照航班用首爾,民間場合舊名偶爾冒出。
韓國意識到,文化不是刪字建的,得接納歷史整合。改名短期得分,長期迷茫。部分人反思,這操作制造傳播障礙,沒真正解決焦慮。名字變了,身份困惑還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