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樂、神池、岢嵐、河曲、五寨——這五個名字生僻的山西小縣,正悄悄攢著新變化。外地人可能連名字都念不利索。
但51個鄉鎮的賬本里,藏著51個"小目標"。脫貧攻堅那幾年,泥路變油路、土房刷白墻,變化看得見。這兩年鄉村振興,年輕人背著電腦回村的多了。
有搞菌菇大棚的,有做小雜糧加工的,合作社的紅章子蓋了一沓。經濟總量比不得大城市,可老百姓的菜籃子、錢袋子,實實在在鼓了點。慢歸慢,慢歸慢,可腳下的路走得實在。
有人犯嘀咕:發展這么慢,咋追得上?
可翻了翻年度報告才明白——追快未必是好事,找對路更要緊。
神池的胡麻油、五寨的土豆、河曲的海紅果,這些土產就是寶。
偏要學人家搞大工廠、建高樓,反倒是丟了自家飯碗。就像村里老話說的:"種啥莊稼看土性,發展路子得對脾氣。
"去年數據擺著:五個縣特色農業產值漲了15%,比瞎跟風的項目穩當多了。但也有愁人的——年輕人回來的多,可留住的少。
合作社缺技術,冷鏈物流跟不上,好東西出不了山。有個返鄉小伙說:"種了十畝有機莜麥,賣的時候才發現,包裝費比莜麥還貴。"這賬算下來,誰還敢放手干?
政策也在補短板。今年專項扶持資金多了,冷鏈庫、電商培訓都排上了日程。可到底能不能落到實處?
還得看村里的喇叭響不響、干部的腳步勤不勤。
發展快慢是表,日子有盼頭才是里。靜樂的王大爺說:"以前怕娃出去不回來,現在看他們在村里能掙錢,我這把老骨頭都想搭把手。
"這種盼頭,比啥GDP數字都金貴。有人問:這些小縣啥時候能"火"?我倒覺得,不"火"也挺好——守住綠水青山,種好自家的田,把日子過成細水長流,才是真本事。
至于未來?兩天后要開鄉鎮發展座談會,聽說要請返鄉青年、老支書一起嘮嘮。
到底咋走,還得聽咱老百姓的。關注這些小地方,不是圖熱鬧,是看咱中國的根扎得深不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