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財長貝森特話音剛落,威脅中國不許購買俄伊石油,中方代表團就出現在了伊朗德黑蘭的會議室里。
一邊是美國的強硬威脅和制裁恫嚇,一邊是中俄伊三方會談的從容進行,這種鮮明對比背后,究竟誰在主導局勢?
為什么美國越是施壓,中國的反制越是堅決?這場能源博弈的真正贏家會是誰?答案或許比想象的更加深刻。
從握手到翻臉,美國這變臉速度創了紀錄
7月21日,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場景在美國上演。
就在幾天前還對中美合作滿口贊譽的財長貝森特,突然在CNBC采訪中變了臉。
他聲稱中美關稅談判"進展順利",但美方并不急于達成協議,因為現在可以討論"其他事情"了。
這個所謂的"其他事情",竟然是不許中國購買俄羅斯和伊朗石油。
變臉速度之快,堪稱世界紀錄。
這番威脅的源頭,要追溯到特朗普政府最近的"二級制裁令"。
由于美俄在烏克蘭問題上談判破裂,特朗普突然對普京變臉,指責他"兩面三刀"。
白天談得好好的,晚上就轟炸烏克蘭,這讓特朗普"很惱火",于是放話要對俄羅斯征收100%關稅。
但美國人心里清楚,制裁俄羅斯本身殺傷力有限,真正的目標是那些與俄羅斯做能源生意的國家。
中國自然首當其沖,成了這場制裁游戲的主要目標。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2024年上半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原油金額達327.1億美元。
這個數字同比增長15.4%,讓美國如鯁在喉。
在西方市場大規模拋棄俄羅斯能源的背景下,中國成了俄油的最大買家。
美國的算盤很清楚:通過"二級關稅"切斷俄羅斯主要出口渠道,逼迫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讓步。
但這還不是全部,伊朗問題同樣讓美國如芒在背。
6月以色列與伊朗沖突升級時,一度傳出伊朗要關閉霍爾木茲海峽的消息。
雖然最終沒有發生,但這讓美國對中伊能源合作的懷疑進一步上升。
特朗普公開表示,對中國持續從伊朗進口原油"感到失望",并警告可能擴大制裁適用范圍。
貝森特這次提到中國購買俄伊石油時,還特意強調了這兩國是"受制裁"對象。
他用"不幸"這個詞形容中方的購買行為,暗示美國的談判重點已經轉向地緣政治。
然而,中方的反應出乎美國意料。
就在貝森特威脅話音剛落的第二天,7月22日,戲劇性的一幕上演了。
中國代表團大大方方地走進了伊朗外交部,與俄、伊舉行三方會談。
這種"秒速回擊"的節奏,讓華盛頓的威脅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24小時內,從威脅到反制,中國用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兵貴神速"。
想一石三鳥?美國這回算盤打錯了
美國這次的算盤,說白了就是"一石三鳥"。
第一只鳥是俄羅斯,切斷其能源出口,讓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服軟。
第二只鳥是中國,逼迫中方在能源合作上"讓出一塊地",削弱中俄關系。
第三只鳥是伊朗,通過施壓中國,間接打擊伊朗的石油出口。
看起來很美,現實卻很骨感。
首先,美國面臨內部阻力。
美國商會早就發出警告:"此類政策將觸發WTO爭端、盟友反彈、國內能源鏈中斷。"
美國頁巖油企業更是擔心,如果印度等國家受到懲罰,美國對其頁巖油出口也將受阻。
眾議院議長約翰遜含蓄表示,"此類政策應由政府與國會協調,而非倉促執行"。
這暗示特朗普團隊未與立法部門充分溝通。
其次,國際合作伙伴不買賬。
歐盟雖然減少了對俄能源依存度,但經濟成本高達2000億歐元。
日本LNG進口價格同比上漲35%,通脹壓力持續增大。
印度繼續從俄羅斯大量進口石油,日進口量達200萬桶。
土耳其通過"第三方轉運"規避制裁,貿易額增長40%。
更要命的是,制裁效果適得其反。
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美元在國際支付中占比已降至40%以下。
路透社報道,超過40個國家已建立或正在建設美元替代支付系統。
彭博社統計顯示,全球石油貿易中非美元結算比例達到歷史最高。
美國越是揮舞制裁大棒,各國越是加速"去美元化"。
最關鍵的問題在于,美國低估了中國的戰略定力。
中方的態度從一開始就很明確:中美當前會談焦點是關稅和貿易問題,不應被其他議題干擾。
商務部回應時指出,能源采購屬于企業自主經營行為,且中國與俄、伊的石油貿易符合國際法和市場規則。
外交部更是多次重申,中國反對"長臂管轄",反對將本國國內法凌駕于國際規則之上。
換句話說,中國壓根不打算把能源問題帶到談判桌上,也不認可美方硬塞進來的"議題擴張"。
哈佛大學能源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能源武器化"將加劇全球通脹壓力。
中國社科院專家認為,多元化能源合作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然選擇。
俄羅斯能源專家更直言,西方制裁推動全球能源市場"東移"。
麥肯錫報告預測,地緣政治緊張將使全球能源成本增加15-20%。
世界銀行警告,能源價格波動將影響全球GDP增長0.3-0.5個百分點。
德黑蘭三方會談:中國教美國什么叫格局
7月22日,德黑蘭的會議室里氣氛輕松。
中俄伊三方代表面帶微笑,這與美國想象中的"緊張對峙"形成鮮明對比。
據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報道,三方討論了核問題談判狀態和取消制裁問題。
各方強調了協調立場和行動的意向,一致同意繼續舉行各層級三方會談。
這里有兩個關鍵詞值得注意。
第一個是"取消制裁"。
中方一貫認為,制裁須有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及國際法依據。
對伊朗核問題,中方堅持反對單邊制裁、主張政治解決、維護伊朗正當權利。
過去,中方本著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只在聯合國等多邊場合發聲。
這次美國的制裁之刃懸在中方頭上,中方只好主動出擊,幫助伊朗爭取應有權益。
第二個是"各層級會談"。
中俄伊本就是"反霸三角",這次會談將這種關系進一步制度化。
美國不許中國購買俄伊石油,本質上是為了鞏固石油美元結算體系。
避免美元地位下降,繼而損害美國的霸權地位。
中方通過這次行動讓美國知道,中方無意與美國爭霸,但若美方繼續挑釁逼迫,中方的反制一定會往美國最痛的地方去。
沙特阿拉伯與中國簽署本幣結算協議,涉及金額500億美元。
這個消息對美國來說不亞于"晴天霹靂"。
要知道,沙特是石油美元體系的核心支柱之一。
連沙特都開始"去美元化",這對美元霸權的沖擊可想而知。
中國已經在與俄羅斯的油氣交易中逐步推廣本幣結算。
伊朗在被排除出SWIFT系統后,也在尋求與亞洲國家建立本幣支付通道。
俄羅斯更早在2022年就推動"盧布結算"機制,在天然氣交易中取得明顯進展。
對這三國而言,打造"非美元"能源合作平臺,既是規避制裁的現實需要,也是金融主權的戰略選擇。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美國為何在中美經貿談判中,突然把石油問題搬上桌面。
它擔心的不只是中國買了多少油,更是中國正在幫助構建一個繞開美元的新體系。
中國的手段還有很多:擴大稀土管制范圍、加速"去美元化"、強化與俄伊戰略協作。
除了推動三方機制外,中方還在推進中俄"西伯利亞力量-2"天然氣管道項目。
今年5月,該項目完成可行性研究,已進入合同擬定階段。
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公開表示,兩國領導人已明確要求加快推進該項目。
這表明,雙方能源合作已從短期貿易走向長期聯通。
回頭再看,美國的"二選一"姿態更像是一種無奈。
既沒法打破中俄合作節奏,也拉不住中國的能源自主權。
所以美方只能用一些超出經貿議題的"旁門左道",試圖尋找突破口。
但這一套在當前全球多極格局下,越來越難奏效。
中國該買誰的油,還得自己說了算。
新時代開啟:多極世界讓美國不再一手遮天
這場博弈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石油貿易本身。
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落幕,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啟。
美國一家獨大的單極時代正在成為歷史,多極化世界的新秩序正在形成。
過去幾十年,石油市場幾乎被"美元結算"壟斷。
美國通過這一機制掌握著全球能源交易的核心控制權。
無論是中東、東南亞還是非洲,各國買賣石油都得經過美元體系。
這也讓美國有了制裁與金融打壓的底氣。
但這種"美元霸權"正在逐漸松動。
能源供應鏈"多元化、區域化、數字化"成為新趨勢。
本幣結算在國際能源貿易中占比提升至23%。
新興經濟體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話語權不斷提升。
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更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
可再生能源投資占全球能源投資的70%以上。
人工智能在能源交易和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日益普及。
這些變化都在推動全球能源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
特朗普的策略向來是"極限施壓",但效果并不理想。
他可以對俄羅斯征稅,也可以對中國喊話。
但他改變不了全球能源格局的趨勢,也干預不了中國的戰略選擇。
地緣政治風險對能源價格的影響將長期存在。
但能源轉型需要國際合作,單邊制裁不利于全球目標實現。
結語
中美能源博弈是國際格局調整的縮影。美國以制裁維系能源霸權,卻難擋多極化潮流。中國立場堅定、策略靈活,既護自身能源安全與利益,也推動全球能源治理更公平多元。
全球能源轉型加速,可再生能源將成主導,中國的領先優勢會增強其話語權。中俄伊等國緊密合作,將構建穩固能源網絡,抵御不合理制裁。
美國若持續單邊主義與霸權行徑,只會削弱自身影響力。中國則秉持開放共贏理念,與各國攜手應對挑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獻智獻力。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