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春季,志愿軍司令部開了一場嚴肅的會議。
參會的將士們個個表情十分認真,最前方的彭老總也是一臉鄭重其事。
對于即將宣布的一個問題,彭老總思考了很多,也糾結了很久。
這是一個與軍隊作風和軍隊紀律相關的問題,一旦頒布,那就必須嚴格遵守,他們也得做好非戰斗性減員的思想準備。
會議上,大伙兒睜大眼睛,豎起耳朵。
聽到彭老總說,軍隊當中若有人出現作風問題,一律槍斃。
彭總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這個紀律的?他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1950年,在新中國自己都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時候,中央軍委集結大批軍隊,組成志愿軍,浩浩蕩蕩地開赴朝鮮。
此去背井離鄉,戰士們最大的任務就是戰勝敵人,保家衛國。
戰爭的前期和中期階段,指揮官們腦子里的思緒都被戰爭占據。
到了戰爭后期,朝鮮的社會環境出現了一些變化,連帶著軍中戰士們的想法也有了一定的變化。
這個時候,首長們就不能不去考慮更多的情況,比如情感和作風問題。
大量朝鮮男性參軍,死的死,傷的傷,后方男性數量急劇減少。
在戰爭狀態下,整個社會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如此一來,朝鮮一部分女性的心中必然會出現情感上的空缺。
如果遇到合適的年輕男性,她們便會把這種情況,轉嫁或者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哪怕這個人并不是朝鮮人。
當志愿軍部隊深入群眾,與廣大勞動人民接觸時,年輕的戰士和年輕的朝鮮姑娘,必然會有所交流。
于是,男女問題就成了一個相當敏感的話題。
人都有七情六欲,這是生而為人的本能。
但在戰爭還沒有結束時,中國男人與朝鮮女人發生感情,甚至引發更復雜的問題,這就明顯不合時宜。
于是在1953年的會議上,彭老總明確指出,軍中一旦有人犯下作風問題,立馬槍斃。
他的話語擲地有聲,鏗鏘有力,沒有半點商量和回旋的余地。
事實上,這件事情也容不得商量。
中國的人民軍隊一直都有愛護群眾的傳統,從南昌起義打響第一槍,到后來的三灣改編、古田會議,軍隊始終把黨和人民放在心里。
凡是對人民群眾有利的事情,軍中戰士總是身先士卒。
凡是對人民群眾造成傷害的行為,他們都會盡量規避,不惜以身犯險。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中國軍隊也始終高高托舉著群眾,在國內是這樣,到了國外同樣也該如此。
在特殊的環境里,軍隊與群眾發生難以牽扯的情感聯系。
這本身就會影響軍心,也會影響群眾和軍隊之間的關系。
因此,為了更好地穩定大局,志愿軍高層寧愿一刀切。
反過來想,作風問題屬于重大惡劣問題。
如果志愿軍中有人被爆出作風問題,那么整個光輝先進的軍隊形象將會大打折扣。
看看二戰結束時的美國軍隊,一切就都有跡可循。
當時的美國軍隊先是取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后來又迎來二戰的勝利結束。
以上位者的姿態接受日本政府投降,光明正大地派出軍隊駐扎日本。
到這一步,美國都還處于輿論的制高點。
可是接下來,美國大兵來到日本,拋開束縛,出現了玩弄和欺侮日本無辜女性的事跡,還被新聞爆出了作風混亂的情況。
美國軍隊一度受到各國輿論的圍剿,高大偉岸的形象轉瞬之間崩塌。
后來的人們提起美軍,總也不忘記用這件事情來嘲諷他們。
可見,形象的損壞不是暫時的,而是持續性的,甚至是永久的。
我軍要想始終保證純潔和先進的特質,那就不僅要做到防微杜漸,還得做到防患于未然。
既然如此,那彭老總索性把警告也說在前面,把規矩先明明白白亮出來。
為了軍隊的形象,也為了中國的形象,有的紅線是不能觸碰的。
從外交層面上來看,中國軍人發生作風問題,也會間接影響中朝兩國之間的關系。
新中國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最需要的就是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
朝鮮作為中國的鄰國,自然會被中國視為重要的朋友。
因小失大,誰都不愿看到這樣的局面。
狠抓作風問題本來就一直是我軍傳統,彭老總開完會之后,這條紀律更是成為了金科玉律,時時刻刻被各位政治委員掛在嘴邊。
可即使如此,軍中還是會出現不可避免的情感問題。
規矩重如泰山,然而人卻不是被泰山壓制的傀儡。
在長時間的相處中,異性難免會擦出火花,產生一些超出友誼范疇的情感。
光是產生情感也就算了,有的戰士甚至還膽大包天,與朝鮮女性有了更深入的接觸。
他們的做法嚴重違反了軍隊紀律,按照規定,就該被軍法處置。
可是,朝鮮戰爭還沒有徹底結束,當下混亂的環境還沒有徹底穩定下來。
任何一名戰士的死亡,都是志愿軍的損失。
在戰場上,非戰斗性減員需要盡可能避免。
然而主動槍斃戰士,無異于是在主動扼殺自己的力量,怎么看都不劃算。
因此遇到某個戰士的作風問題時,軍中還是會有同僚出面和稀泥,希望能再給小戰士一個機會,將功補過。
遇到這樣的情況,上級領導不會心軟,因為軍紀如山,原則不容打破。
人總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軍人更是如此。
類似的懲戒案例接連發生之后,很多渴望情感交流的年輕戰士都感覺沉入水底,無法呼吸。
在規則束縛之下,他們必須壓抑本能,軍中氛圍也因此顯得越發沉悶。
由此看來,干脆利落的一刀切,雖然可以起到肅清作風的效果,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法理之外,紀律之外,還有人情的存在。
到了1953年以后,朝鮮戰爭結束,部分志愿軍部隊仍然駐扎在朝鮮,幫助人民群眾重建家園。
高壓的氛圍逐漸消散,在和朝鮮民眾共同勞動的過程中,士兵和年輕姑娘更容易產生感情。再來一刀切,那就不太妥當。
于是,志愿軍也開始靈活地考慮中朝兩國年輕人的情感聯結。
有人認為,平等自由的戀愛關系,不應該和三觀不正的作風問題混為一談。
志愿軍戰士們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本就容易受到同齡女性的歡迎,和合適的異性建立戀愛關系似乎也并不為過。
如果軍中真的允許自由戀愛的話,那么隨之而來的新問題又會讓人頭疼。
1958年,志愿軍集中從朝鮮撤退。
好不容易建立穩定情感關系的年輕人又會面臨分別,這對于他們而言恐怕也極為心痛。
針對這一新情況,軍中的政策又做了新的調整。
有的年輕戰士實在無法舍棄自己的伴侶,在一對情深意重的年輕人共同努力之下,雙方政府也愿意開綠燈,給予他們自由組建家庭的可能性。
從戰爭緊急狀態的作風紀律一刀切,到戰爭結束之后的氛圍放寬,關注戰士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再到志愿軍回國時的保護,給他們選擇生活的機會,一系列政策的變化,足以體現人民軍隊的人文關懷。
正是這樣一支強大、凝聚、無堅不摧,同時又充滿了溫情和關愛的軍隊,才能成為人民群眾最堅定的保護傘,成為祖國最堅固的屏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