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華盛頓的空氣里彌漫著權力交鋒的氣息。
美國總統特朗普站在梅隆禮堂的聚光燈下,面對科技行業的頂尖頭腦,罕見地流露出一種挫敗感。他曾雄心勃勃地計劃對人工智能芯片霸主英偉達舉起反壟斷手術刀,試圖為這個關鍵領域引入更多競爭。但幕僚們冷峻的評估讓他不得不收手——“非常困難”,對手需要“至少十年”才能趕上英偉達。
這位以強硬著稱的總統第一次公開承認:在這個行業里,拆分巨頭并不容易。
就在特朗普演講的前一天,英偉達股價穩定在170.78美元,公司總市值達到驚人的4.17萬億美元。
這家公司不僅是全球首家突破4萬億美元市值的科技巨頭,更掌控著全球AI算力的命脈。特朗普在演講中反復提及英偉達CEO黃仁勛的名字,稱贊他為“美國的獨特優勢”。
黃仁勛(資料圖)
這種微妙的平衡背后,是英偉達在AI芯片領域近乎壟斷的地位——據白宮內部評估,即便黃仁勛“從現在開始搞砸管理”,競爭對手也需要十年才能勉強追趕。
幾乎與此同時,另一場風暴在白宮悄然醞釀。
曾經全力支持特朗普競選總統的億萬富翁馬斯克,因“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與總統公開決裂。6月30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連續炮轟該法案;次日特朗普迅速反擊,指責馬斯克“獲得的政府補貼可能比歷史上任何人都多”,并威脅要政府效率部徹查其公司。
7月中旬,《華爾街日報》爆出消息:美國總務管理局已向國防部、國家航空航天局等機構發出指令,要求全面審查SpaceX的政府合同,并評估其他公司能否替代其發射服務。
然而這場聲勢浩大的審查很快遭遇尷尬現實。
初步評估顯示,SpaceX在火箭發射和低軌衛星服務領域已形成絕對主導地位,政府合同幾乎難以找到替代方案。馬斯克建造的不僅是商業火箭,更是一整套難以復制的航天生態。這讓人想起特朗普對英偉達的無奈——當一家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建立起完整的生態系統,簡單的行政手段在短期內根本無法撼動其地位。
馬斯克與特朗普(資料圖)
面對國內反壟斷的困境,英偉達正加速全球布局。
就在7月15日,黃仁勛年內第三次訪華時宣布:美國已批準向中國銷售H20芯片。這款被業界視為“降規版”的高性能AI芯片,實則是英偉達在中美科技博弈中的精妙平衡術。當特朗普政府試圖限制中國獲取先進算力時,英偉達憑借其技術優勢找到了合規出口的通道。
更耐人尋味的是,此次訪華前夕,黃仁勛剛與特朗普在白宮舉行過閉門會談。
7月23日,特朗普在公布《AI行動計劃》時陷入兩難困境。
這份旨在“加速創新”“構建本土AI基礎設施”的計劃,本質是通過放松監管來扶持美國AI產業。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放松管制恰恰會強化英偉達等現有巨頭的壟斷優勢。特朗普期望建立的“標準平臺”,很可能成為既得利益者的護城河。這揭示了一個深層矛盾:國家需要龍頭企業保持技術領先,又要防止其壟斷窒息創新——在AI這樣的戰略領域,平衡幾乎無法實現。
馬斯克SpaceX的合同審查與英偉達的不可拆分性,暴露出美國科技霸權的脆弱一面。
當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過度依賴少數私人巨頭,即便是總統權力也難以有效制衡。特朗普的反壟斷雄心在現實面前瓦解,其審查馬斯克的行動更像是一種象征性姿態。最終,美國仍然需要SpaceX將衛星送入軌道,需要英偉達芯片驅動AI革命。
馬斯克(資料圖)
這種依賴關系構成新型的“卡脖子”困境——不是來自外部封鎖,而是內部壟斷形成的結構性枷鎖。
2025年7月的這兩起事件,共同勾勒出美國科技霸權的深層悖論。當特朗普對4萬億美元市值的英偉達束手無策,當SpaceX的政府合同審查淪為形式,這標志著私人資本在關鍵技術領域已形成超越政府的系統性力量。
在英偉達黃仁勛的訪華行程與馬斯克SpaceX的合同風波之間,我們看到一個關鍵轉折:美國引以為傲的科技創新體系,正被其孕育的巨頭反向“卡住脖子”。這種結構性困境,或許才是比任何外部挑戰都更致命的威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