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五載青春,在雪域寫就最動人的“堅守詩”?。18歲到33歲,是人生最熾熱、最富可能的15年。有人在校園追逐夢想,有人在都市闖蕩江湖,而劉梅,把這5400多個日夜,都交付給了海拔4200米的雪域哨卡。
鋼槍磨亮過15輪月亮,巡邏靴踩碎過15個寒冬,機房的鐵架記得她凍僵的手指,界碑的紋路里藏著她年輕的體溫。這15年,她從扎著馬尾的新兵,長成哨所里“定海神針”般的老兵,把少女的柔軟,鍛造成護佑國土的堅韌。
那些被藏在“保密”二字后的功績,那些因“不可替代”而擱置的提干,那些深夜里未接的電話,終究在她提出退伍時,化作一句滾燙的告白:“你有多重要,我們不能說,卻一直記著?!痹瓉?,15年的沉默堅守,從不是被遺忘的角落,而是山河早已刻入骨髓的惦念。
脫下軍裝時,33歲的她帶著邊關的風雪,走進民政廳的窗口。走訪軍屬的腳步,輕得像巡邏時踩過新雪;為老兵遺孀補手續的執著,烈得如當年趴在雪地里接電纜的拼勁。她用另一種方式證明:15年的堅守,早已把“擔當”二字,繡進了生命的底色。
我們寫下她的故事,是想告訴每一個人:15年青春,若錨定了“忠誠”二字,便會在雪域高原、在尋常崗位,都開出同樣動人的花。這朵花,叫奉獻,叫堅守,更叫——一個中國軍人對家國最質樸的承諾。
雪域哨卡的“格?;ā保簞⒚酚?5年堅守書寫青春答卷??
張慶明?
在祖國西北邊陲的314哨所,海拔4200米的雪域高原上,有一朵綻放了15年的“格桑花”。她叫劉梅,從18歲到33歲,把人生最熾熱的青春獻給了這片蒼涼卻神圣的土地,用日復一日的堅守,在邊境線上刻下了屬于中國女兵的忠誠與擔當。
一、以初心為墨,在雪域寫下“堅守”二字?
1998年的春天,18歲的劉梅背著行囊站在314哨所前,面對連長“一個女孩子能受得了嗎”的擔憂,她只說了一個字:“能?!边@一個字,成了她此后15年的人生注腳。
這里的日子,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單調與嚴酷。海拔4200米的高原,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冬天的氣溫能跌破零下40度,巡邏時腳下的冰碴能割破靴子;方圓百里不見人煙,最近的縣城要顛簸4個小時車程,連喝上一口熱水都要靠發電機苦苦維持。2003年起,哨所的女兵陸續離開,只剩下劉梅一個人。有人勸她調走,她總是笑著說:“我在這里挺好的?!?
挺好的背后,是日復一日的自律與堅韌。每天凌晨6點,她的身影準時出現在晨跑隊伍中;上午扛著鋼槍在邊境線上巡邏,一步一個腳印丈量國土;下午鉆進冰冷的機房維護通訊設備,手指凍得僵硬就搓搓再干;晚上在燈下學習理論,還不忘給戰友們縫補磨破的作訓服。她說:“日子雖然簡單,但每一分鐘都連著家國,踏實。"
二、以擔當為筆,在危難處彰顯軍人本色
高原的風雪從不會提前打招呼,但劉梅的擔當,總在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2005年那場持續三天三夜的暴風雪,哨所發電機突然罷工,通訊瞬間中斷,成了與世隔絕的“孤島”?!拔沂煜ぴO備,我去修!”她裹緊軍大衣沖進風雪,睫毛上結著冰碴,手腳凍得失去知覺,硬是趴在雪地里排查線路,兩個小時后,發電機的轟鳴重新響起,像一聲勝利的號角。
這樣的時刻,在她的15年里還有很多。2007年,巡邏時發現三名偷渡者,她沉著上報并引導戰友合圍,成功抓捕;2009年,暴風雪中救下迷路的牧民,把自己的干糧和大衣都給了對方;2011年,執勤時敏銳察覺邊境可疑活動,提供的情報為上級決策贏得了關鍵時間。一次次嘉獎與記功證書,堆在她的床頭,那是她用勇氣與智慧換來的勛章。
有人問她:“一個女孩子,拼這么狠干嘛?”她總是望著遠處的界碑說:“穿著這身軍裝,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得護好?!?/p>
三、風雪中的“挽留”:一場遲到的揭秘?
2013年5月,當“退伍申請”四個字從劉梅口中說出時,整個哨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震動。連長王海的文件散落一地,政委李建軍連夜驅車趕來,團長、師長相繼抵達——這場看似普通的退伍申請,牽動了整個師部的神經。
那個被47個未接電話填滿的夜晚,劉梅終于在師長的當面談話中,聽到了那句遲到15年的“揭秘”:“314哨所是邊境線的‘信息樞紐’,你的設備維護技術、對地形的熟悉度,以及15年零差錯的執勤記錄,讓這里成了最穩固的‘眼睛’。我們一直在向上級申請‘特殊提干通道’,但因崗位保密性質,始終無法對你明說……”
原來,她多次參與的“設備維護”,實則是保障邊境加密通訊的核心工作;她救下的“迷路牧民”,曾攜帶重要情報;她提供的“可疑活動線索”,曾挫敗多起危害國家安全的事件。這些涉密任務,讓她的功績無法公開表彰,提干也因“崗位不可替代性”被一再擱置。“不是忘了你,是不能讓你知道有多重要?!睅熼L的話語里,滿是愧疚與敬重。
四、轉身亦是擔當:從邊關哨卡到民政崗位
這場揭秘讓劉梅淚濕眼眶,15年的委屈與堅守在此刻有了答案。最終,組織尊重她的選擇,為她啟動“功勛安置計劃”:不僅為她補辦了二等功獎章,還根據她的意愿,將她安置到家鄉的民政廳優撫安置處工作。
2013年秋天,劉梅脫下穿了15年的軍裝,走進了窗明幾凈的辦公室。面對新崗位,她拿出哨所帶出來的“韌勁”:白天跟著老同志走訪軍屬家庭,記錄優撫對象的需求;晚上鉆研政策文件,把高原上練就的“細致”用到核對優撫數據上。?
一次,她接待了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遺孀,老人因手續不全無法領取補助,急得直抹淚。劉梅想起自己在哨所時“風雪里修設備”的勁頭,跑了三個部門核實檔案,用一周時間補齊材料。當老人拿到補助金時,拉著她的手說:“姑娘,你身上有股軍人的實在勁兒。”這句話,讓她想起了314哨所的戰友們——無論在哪個崗位,“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從未改變。
如今的劉梅,會定期給314哨所的新兵寄去親手縫補的護膝,會在退役軍人座談會上講述邊關故事,會帶著優撫對象去烈士陵園祭奠。她說:“從守護國土到守護戰友的‘身后事’,不過是換了個地方站崗?!?/p>
五、永不褪色的忠誠:一朵格桑花的精神延續
15年邊關歲月,劉梅用青春詮釋了“堅守”的分量;轉身民政崗位,她用行動延續著“奉獻”的意義。她或許沒有肩扛將星,但二等功獎章在胸前同樣閃耀;她或許不再巡邏于雪域,但優撫對象的笑容里,藏著另一種“守土有責”的擔當。
這朵從雪域哨卡走出的“格?;ā?,從未因環境改變而凋零。她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忠誠,不在聚光燈下的喧囂,而在無人知曉時的堅守;真正的擔當,不在崗位的顯赫,而在每一份責任里的全力以赴。從314哨所到民政廳的辦公桌,變的是工作場景,不變的是那顆“為家國、為人民”的赤子之心。
這樣的人生,值得我們深深致敬——因為她讓我們懂得,15年的青春堅守,足以讓平凡生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讓每一個日子都成為守護家國的勛章。
《詠劉梅》??
十八辭家赴雪鄉,戍臺十五鬢初霜。
?槍隨冷月巡邊堠,手裂寒風護線忙。
?未接鈴書藏赤膽,終憑勛冊補舊章。?
卸裝猶抱邊關志,民曹案畔續暖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