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東丘陵的晨霧里,總能看見一個騎著電動車的身影穿梭在村落間。車筐里裝著泛黃的醫書、磨得發亮的脈枕,還有給孤寡老人帶的降壓藥 —— 這是周賢良行醫的日常,也是他用三十載光陰寫就的 “仁心答卷”。
周賢良與中醫的緣分,始于祖父那間飄著艾草香的老藥鋪。幼時的他總趴在柜臺上,看祖父用毛筆在處方箋上寫下工整的藥名,聽老人念叨 “醫者當以仁心為藥引”。祖父去世后,留下一整箱手寫醫案和 “凡求醫者,不問貧富” 的家訓。為讀懂那些蠅頭小楷,他在油燈下對照字典逐字批注,把《本草綱目》抄得卷邊;為掌握針灸技法,他先在自己手臂上練習進針,直到能精準找到每個穴位。三年間,他記滿 12 本筆記,最終將祖父的診療經驗與現代中醫理論融會貫通,在村口開起了小小的衛生室。
“周大夫的診室永遠亮著燈”,這是鄉親們對他的共識。無論深更半夜還是雨雪天氣,只要有人求助,他總會立刻背上藥箱出發。有位獨居的張奶奶患風濕多年,他堅持每周上門針灸,不僅分文不取,還自掏腰包買理療儀;留守兒童小林反復咳嗽,他不僅免費診治,還特意研究出適合孩子口味的藥膳方子。二十多年來,他的診室抽屜里攢著厚厚一沓 “欠條”,卻從沒想過要收回 —— 在他看來,“能看著鄉親們健健康康的,比啥都值”。
村子后山的土路曾是鄉親們的 “心病”。每到雨季,泥濘的路面讓孩子上學要繞行兩公里,老人看病更是難上加難。周賢良看在眼里,主動牽頭修路。他不僅拿出自己的積蓄,還騎著電動車跑遍周邊村鎮募集資金,帶著村民們一筐筐搬石頭、鋪砂石。整整三個月,他曬得黝黑,手上磨出了厚繭,卻硬是把兩公里土路修成了平整的石子路。通車那天,孩子們在新路上奔跑的笑聲,成了他聽過最動人的聲音。
隨著互聯網普及,周賢良又有了新想法。去年春天,他在晚輩幫助下開起 “衛民大中醫” 直播賬號。鏡頭前,他用帶著鄉音的普通話講解四季養生,教大家識別身邊的草藥,演示簡單的推拿手法。有次講 “高血壓調理”,他特意請村里的老人當 “模特”,現場演示穴位按摩,直播間在線人數一下子漲到五千多。如今,他的直播成了鄉親們的 “健康課堂”,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會準時收看,再把學到的知識轉告家里老人。
日子越過越紅火,周賢良的牽掛卻從未減少。他給村里的孤寡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定期上門體檢;看到家境困難的孩子面臨輟學,他主動聯系學校,承擔起三個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有人勸他多為自己打算,他總是笑著說:“祖父說過,本事是用來幫人的。能幫一個是一個。”
如今,周賢良的診室里掛著鄉親們送的錦旗,“仁心濟世” 四個字在陽光下格外鮮亮。從傳承祖父醫術的少年,到守護一方健康的醫者,他用行動詮釋著 “大醫精誠” 的含義 —— 所謂良醫,不僅能治愈病痛,更能用溫暖點亮無數人的生活。而這份溫暖,正像他修的那條路、開的那場直播,在時光里慢慢延伸,惠及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