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陽 來源 | 頂尖廣告
月初寫雪王相關文章時,有位讀者的留言讓我印象很深。
他大致提到,雪王有兩個“致命弱點”:
一個是很多人都察覺到的低價策略—— 一旦雪王漲價,此前積累的好感恐怕會煙消云散;
另一個則鮮少有人留意,是員工服務素養的參差不齊。
萬萬沒想到,才過了不到一個月,這個預言就應驗了。
雪王隱藏的這顆“大雷” 終究還是爆了,為此付出的代價著實不小。
最近,蜜雪冰城又攤上事了。
有網友發帖稱被雪王門店員工“背刺”:使用美團黑鉆會員權益自提30個冰淇淋時,因自備餐盒方便存放,竟遭店員非議。
圖源:小紅書網友
店員不僅態度陰陽怪氣、互相推諉不愿制作,甚至中途打冰淇淋到一半,嫌飯盒麻煩,建議網友花錢買杯子。
這讓網友又納悶又寒心—— 兌換會員權益本就合理,畢竟是平臺與商家聯合活動,蜜雪冰城也樂于參與。
但員工的“冷臉”顯然沒與品牌步調一致,反倒透著對“羊毛黨”的嫌棄。
看著餐盒里不情不愿裝滿的冰淇淋,網友頓時覺得不香了,只好上網向雪王討說法。
帖子一出,不少網友在評論區附和“有同款經歷”,直言對雪王的服務不敢茍同。
雖說冰淇淋誘人,但一想到要遭冷眼推諉,也不是非吃不可。
很快,蜜雪冰城“冰淇淋事件”沖上熱搜第7,從小紅書到微博,成了話題焦點。
眼看事鬧大,蜜雪冰城趕在黃金公關期發聲,堪稱“端水大師”:
一方面稱消費者“夸大其詞”,替員工解釋“只是對數量驚訝,沒有過分辱罵”,同時道歉;另一方面又說會加強員工培訓,提升服務素養。
圖源:青島廣電解碼新聞
不過這是涉事門店的說法,據網友透露,官方客服已介入,正等待調查結果。
這份回應著實讓人替雪王捏汗:
看似“端水”,實則得罪了所有人。
尤其用“夸大其詞”形容消費者的講述,假若真相有出入,網友的不滿會從“被員工背刺”升級為“被雪王背刺”。
而“加強培訓”的承諾,也像套話,少了誠意。
好在官號下場控場,及時穩住事態,評論區評價不算尖銳。
多數人覺得“不是雪王的鍋”,認為接人待物的素質難靠培訓干涉;
也有網友點出暑期臨時工流動大、員工對品牌不上心;
或是低價策略下聘用年輕店員缺“沉穩”所造成的混亂局面。
更有勸告聲:“平時叫雪王,不代表會一直溺愛?!?/p>
網友呼吁雪王提升服務,別辜負喜愛。
30 支冰淇淋,讓雪王在熱搜“罰站”一天,卷入輿論風波。
事實上,這也不是雪王第一次被員工“拖后腿” 導致品牌翻車了。
在各大社交平臺,價格親民又充滿“活人感” 的雪王成了流量密碼。
網友分享在雪王打工的日常 vlog 總能引發圍觀,仿佛帶大家走進雪王的 “后廚”,悄悄拉近了與品牌的距離。
但出乎意料的是,月初一名前員工分享的工作花絮,卻讓全網嚇得想丟掉手里的雪王。
視頻里,蜜雪冰城門店內,一名穿工服的小伙抬起腳,精準踢中直飲水桶的水龍頭—— 不知道的,還以為在練習 “佛山無影腳”,把水龍頭當靶子。
圖源:抖音
底下的量桶里還晃悠著液體,旁邊有人舉著手機拍攝,全程沒人喊停。
在這名網友眼里,這是一段趣事:“以前在小雪干的缺德事,現在看笑死了”。
但消費者卻不淡定了:這分明是關乎門店衛生的大事,難免惶恐自己會喝到“洗腳水”。
事后,這名前員工緊急解釋,稱只是打烊后倒的廢水,還強調門店衛生要求嚴格,純屬自己年輕不懂事,這才平息了輿論風波。
圖源:抖音
網友也紛紛表示,這純屬個人問題,這個鍋雪王背不動。
不僅如此,還有因捕風捉影釀成的“慘案”。
去年,北京有家門店的員工直接把腳伸進洗水果的池子,旁邊還放著檸檬片和食材容器,被網友驚呼是“足部護理特飲”。
圖源:澎湃新聞
在輿論發酵期,蜜雪冰城解釋稱“是店員燙傷后的緊急處理”,總算有驚無險。
回頭看這幾起“塌房” 熱搜,不難發現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由員工的服務態度和個人行為,直接波及到雪王的品牌口碑。
盡管網友依舊帶著包容與“溺愛”,但隨著翻車次數增多,消費者的耐心也在一點點被消耗。
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勢必會動搖雪王在大家心中的穩固地位。
員工與品牌,本就是硬幣的一體兩面。
從營銷視角看,員工更是品牌傳播的“隱形王牌”。
長久以來,不少品牌都借員工言行吸引人才、塑造風格、提升聲譽。
比如星巴克,所有員工必稱“伙伴”,“雇員” 一詞絕不容許。
這不僅是稱呼,更體現在咖啡豆股票、扁平化管理、“為伙伴服務” 理念與圍裙等級制度中,是平等與尊重的具象化。
日常品牌敘事里,咖啡師“伙伴” 常以主角身份出現,今年 “好好照顧每一杯” 戰役便聚焦吧臺里的他們:
用手藝與溫度詮釋品質追求,重塑品牌形象。
圖源:星巴克
正如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所言:“伙伴的熱誠是星巴克第一競爭力,失此則滿盤皆輸。”
也因此,其員工留存率達 85%,遠超行業平均,服務水準穩定。
再看胖東來,對員工關懷備至:高薪酬加 30 項福利(包括委屈獎、40 天年假等),在三四線城市薪資中堪稱頂尖。
員工在這里不是勞動力,而是家人,這份歸屬感催生熱情,轉化為優質服務。
圖源:微博
有時,企業與員工的互動也能成為營銷亮點。
日本麥當勞曾奉行“微笑服務”,但為契合 Z 世代個性追求,攜手日本“不微笑偶像”Ano 宣布變更招聘政策:
從“用你的微笑工作” 改為 “用你的風格工作”。
圖源:麥當勞
去掉強制微笑標簽后更深入人心,還掀起企業 “反微笑” 招聘潮流,一舉拿下2024戛納創意節社會化營銷及影響獅金獎。
這些案例印證:員工絕非單純操作工,而是品牌形象最直接也最脆弱的代言人。
對蜜雪冰城而言,3 元冰淇淋撐起千億市值,靠的不只是低價,更是消費者對 “雪王” 的樸素信任。
可接二連三的員工服務風波,正在悄悄透支這份信任。
畢竟,消費者或許能包容一次“年輕不懂事”,卻難容忍持續的 “冷臉” 與疏離。
產品可以低價,真誠絕不能打折。
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更多有趣話題 ,盡在【頂尖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