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說話、沒暴露行程,怎么日本人一眼就認出我是中國人?”
相信不少人初到日本都有類似的經歷。
這種“會被一眼識破”的現象,不只是個人主觀感受,而與多方面社會、歷史和文化因素密切相關。
首先,最直觀的就是身高與體型層面差異。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21年發布的官方統計,2023年日本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71厘米,女性為158厘米。
相比中國同齡段近年官方數據,日本年輕男性整體身形相對偏瘦小。多來源數據顯示,伴隨日本戰后飲食結構的改善,身高這一數字已近三十年徘徊不前,甚至略有減小的趨勢。
日本傳統飲食以魚、蔬菜、米飯為主,肉蛋奶攝入低,尤其女性普遍追求纖瘦體態,不少年輕女性每餐食量相對較少,這一飲食文化傳承至今。
所以,如中國北方女生或體型健壯者在日常公共場所出現,很容易因“體格”顯得特殊,自然被敏銳識別出來。
其次是外貌管理和儀容儀表。
從社會習慣上,日本人對外觀修飾投入很大精力。
以女性妝容為例,《日本經濟新聞》以及Marsh Research與GMO共同調研顯示,約70%的日本女性每周至少化妝四次,另有過半視“化妝得體”為社交禮儀的一部分。
日本主流社會對女性素面朝天的包容度較低,甚至不少公司要求女性上班必須淡妝或全妝(2019年日本連合“#KuToo”行動也曾因此成為社會焦點)。
而男性方面,理發、修眉、脫毛、皮膚管理早已普及,一線城市男性護理市場2022年市值已超70億美元,且呈快速增長態勢。
對于中國游客來說,素顏、不修飾眉形或胡須、不脫毛、頭發造型自然等,都很容易露出“身份特征”。
牙齒形態也是一個容易被注意到的細節。
雖然近年來日本人口腔保健水平不斷提升,缺牙率持續走低,
但與歐美和中國一線城市比起來,日本人對牙齒“整齊度”的重視度不高。
日本牙齒排列擁擠、虎牙明顯較常見,部分“虎牙”甚至被視為童真與親和的象征,鮮有整牙習慣且受高額牙齒矯正費用影響。
反觀中國年輕群體(尤其是一二線城市),正畸、烤瓷牙等追求“整齊美白”的比例呈上升趨勢——牙齒一旦整齊潔白反而會在日本人視角中更易區分出“非本地人”。
服飾與配色的集體風格差異,也為識別提供了補充線索。
一方面,以東京、大阪等大都市為例,社會職場著裝規則嚴格,黑、白、灰、卡其色等低飽和度色彩為主流,男性普遍西裝筆挺,女性也偏愛簡潔優雅的職業裝或素色裙裝。根據日本聯合會2022年的問卷,約57%的企業對職場服裝和外貌有明確規定,19.4%的男性需穿正裝,15.1%的女性被明文要求化妝。
另一方面,原宿、澀谷等前衛街區雖然偶見張揚配色與夸張設計,但整體仍局限于特定年輕亞文化圈層。
相比之下,中國游客愛穿運動鞋、休閑衛衣、亮麗配色,反而在東京街頭一眼可見。
還有不少細致入微的社會行為習慣。
比如日本在公共場所用餐普遍安靜、份量偏小;女性多留劉海;街頭出現“素顏+無劉海+運動風”的女生概率極低。
反觀中國游客往往在餐廳大快朵頤、舉止開朗、談笑聲響,外表風格自成一派,這些都累計增加了“辨識度”。
綜上,其實并不存在所謂“全國統一的眼力勁”,而是日本社會基于本土人群長期共存過程中形成的微妙視覺數據庫——包括身高、五官、皮膚、牙齒、發型、服飾習慣等眾多細節。
中國游客之所以即使不開口也頻頻“被認出”,正是因為上述諸多方面在近十年日中兩國分別因營養、經濟、社會風氣等因素持續分化。
無論你是否特指穿著打扮,其實“群體離散度”已越來越顯著。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無法徹底隱去“成長于特殊社會背景”的印記,這既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現,也是異國他鄉“被一眼識破”的日常成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