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凌晨1點半,重慶九龍坡區盤龍夜市霓虹漸暗,烤串攤主李師傅擦凈最后一張桌子,目光習慣性掃過街角——那束隨著腳步起伏的肩燈光芒,正勻速掠過他的攤位。“以前后半夜總提心吊膽,現在哪怕忙到凌晨,心里也踏實。”他笑著說,“這光,是警察的,也是‘義警’的。”
這束光,源自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九龍派出所、九龍園派出所今年6月創新組建的“九龍義警”志愿服務隊。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破題之筆”,九龍街道聯合屬地派出所,統籌派出所警力、社區網格員、物業保安、企事業單位員工及熱心群眾等多元力量,組建起志愿服務隊,探索出“警力+民力”深度融合的平安建設新模式。
據悉,自運行以來,110全量警情同比下降17.1%,盜竊機動車警情下降66%,糾紛類警情下降近一成,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大幅攀升——這組數據的背后,是“義警”與“警力”同頻共振的生動實踐。
“義警不是‘臨時工’,而是‘正規軍’的延伸。”九龍派出所所長馮牧坦言,此前轄區治安防控存在凌晨巡邏力量薄弱的“時間盲區”和背街小巷覆蓋不足的“空間短板”,單純依靠派出所警力難以實現“全時全域守護”。為此,九龍街道的九龍派出所和九龍園派出所從“選、訓、用”三個環節破解難題。
首先是“選”有標準,派出所優先吸納熟悉社區環境并擁有巡邏防控經驗的物業保安加入,確保“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目前首批63名義警中,物業保安占了大多數,均為“熟人熟地”的“平安種子”。接下來是“訓”有體系:派出所定期組織“義警課堂”,由社區民警、特警教官開展隊列訓練、應急處置和法律知識的培訓。“上周剛學了如何用防暴叉控制醉酒人員,實用得很!”金科物業保安盧老師翻出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消防通道、可疑人員、照明盲區等“夜間巡邏三必查”。“用”有分工則根據義警特長精準派崗——物業保安負責小區周邊“熟人巡邏”,外賣騎手擔任“流動觀察員”收集沿街線索,商戶義警則化身“反詐宣傳員”在店鋪內張貼警示海報。
一個多月來,每晚7點至次日凌晨3點,隊員們換上統一的巡邏背心,亮起肩燈,拿好裝備,跟隨派出所的警務人員一起,穿行于巴國城、盤龍夜市、北大資源燕南美食街、馬王龍泉社區等重點區域。針對夜市、棋牌室等重點部位,派出所制定“錯時巡邏表”:晚7點至8點,義警與民警組成“反詐小分隊”,用喇叭播放警示案例;晚8點半至次日凌晨3點,義警分組巡邏,實現轄區全覆蓋。“以前我們保安自己巡邏,業主總覺得‘保安管保安’;現在跟著警察亮肩燈,業主群里都說‘看到警燈,睡覺都香’。”奧園物業經理羅凱指著巡邏記錄本說道。
“義警聯盟不是‘一陣風’,而是‘四季雨’。”九龍園派出所所長張斌說,接下來“九龍義警”將繼續拓展隊伍覆蓋面,吸納快遞員、樓棟長等更多群體;同時實現對義警巡邏防控的科技賦能,讓巡邏過程中剛發現的警情一鍵上報;此外建立“義警榮譽體系”,讓參與感轉化為持久動力。
夜色漸深,夜市的肩燈仍在流動。“這燈照的是夜路,暖的是民心。”收拾好攤位的李師傅說,“有警察領著、義警跟著,咱老百姓的日子,只會越來越踏實。”(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國 通訊員 李卓)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