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晚報7月25日訊(全媒體記者 袁碩望 通訊員 郭晴)7月24日,在津巴布韋召開的《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COP15)上,岳陽市正式榮獲“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成為全球濕地保護的典范城市。這一殊榮不僅是對岳陽多年來濕地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認可,更是對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作為濕地資源豐富的生態之城,岳陽市以扎實的舉措和顯著的成效,為全球濕地保護貢獻了“岳陽智慧”。
得天獨厚的濕地資源鑄就生態根基。岳陽地處長江之濱、洞庭湖畔,濕地資源得天獨厚。全市濕地總面積達2852平方公里,濕地率19.19%,濕地保護率達67.27%,遠超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標準。境內擁有163公里長江岸線、60%以上的洞庭湖水域,涵蓋湖泊、河流、灘涂等7種濕地類型,坐擁1處國際重要濕地(東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和6處省級重要濕地,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和候鳥越冬地。豐富的濕地資源為岳陽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多措并舉的“岳陽模式”構建濕地保護新格局。岳陽市始終將濕地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探索出一套科學有效的保護模式。高位推動,凝聚合力。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將濕地保護納入全市重點工作,通過林長制、河湖長制壓實責任,形成“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格局。立法先行,筑牢法治屏障。出臺《岳陽市城市規劃區山體水體保護條例》《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規,配套13項政府規范性文件,以法治力量守護濕地生態。科學規劃,系統治理。編制《岳陽市濕地保護規劃》,構建“一湖一帶六廊道多節點”保護格局。通過“山水”“雙重”等項目,近3年修復濕地9.4萬畝,濕地生態明顯改善。創新管理,激發活力。首創“林長+濕地”管理模式,建立網格化管理體系,對濕地面積、生態狀況實施績效考核,實現濕地保護的精細化管理。
全民參與的創建之路彰顯“岳陽溫度”。岳陽將創建工作融入社會各領域,凝聚全民共識。在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重要節點,開展“守護好一江碧水”主題宣傳,舉辦洞庭湖國際觀鳥節、蘆葦藝術節、長江岸線馬拉松等活動,提升公眾參與度。成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江豚保護協會等社會組織,動員志愿者參與濕地巡護、科普宣教,形成“人人守護濕地”的良好氛圍。通過生態農漁業推廣、濕地碳匯項目等,實現生態效益與鄉村振興的雙贏,讓百姓共享“濕地紅利”。
成效顯著的生態明珠煥發璀璨光芒。經過多年努力,岳陽濕地保護成效斐然。生態質量顯著提升。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從82.2%升至87.7%,長江岳陽段水質連續5年優良率100%,南湖、東風湖、王家河等城市濕地綜合治理成為“岳陽經驗”,東洞庭湖重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態畫卷。生物多樣性繁榮發展。全市濕地內記錄鳥類379種、魚類117種,江豚、麋鹿等旗艦物種穩定棲息,“候鳥的歡歌、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成為岳陽生態名片。生態經濟協同共進。依托濕地資源打造“洞庭湖小鎮”“洋沙湖度假區”等文旅品牌,推出“君山小龍蝦”“白泥湖螃蟹”等生態農產品,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促共贏。
可持續發展的新藍圖繪就“岳陽方案”。榮譽是起點,未來更需奮進。我們將以國際濕地城市為新契機,持續深化濕地保護與修復,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推動濕地保護與文旅、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堅持科學規劃、法治保障、全民參與,努力將岳陽建設成為濕地保護的標桿城市、生態文明的示范樣本,為全球濕地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岳陽方案”。
岳陽,這座與濕地共生共榮的城市,正以堅定的生態信念與扎實的實踐行動,在長江之畔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答卷。未來,我們將繼續守護這片濕地明珠,讓碧水藍天永駐,讓生態福祉長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