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rman)在《情商》中寫道:
“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往往可以春風得意;智商不高,情商高的人卻可以得貴人相助;智商高情商不高的人容易懷才不遇;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的人一事無成”。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人際交往中,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
情商的學名是“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個體識別,理解管理自身以及他人情緒;
并且能夠利用情緒信息指導思維和行動的能力,這種能力相較于傳統的智商(IQ)來說涵蓋的范圍更加龐雜。
因此在生活中多學一些有關情商的常識,不管是自我提升還是識人,用人上都有一定益處;
最近有一個關于情商的有趣研究:飯量大的人比飯量小的人情商要高出90%。
該結論來自于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研究中心,其具體研究細節暫未披露,但該結論的確具有一定合理性。
三國著名武將之一許褚就有著驚人的食量,他為人豪邁仗義,非常有膽識,或許從彼時開始飯量與人格魅力綁定到了一起;
因此在主流文化中,人們更容易先入為主,下意識認為飯量大的人似乎比飯量小的人更有人格魅力。
拋開可能的刻板印象外從更嚴謹的角度來看,該結論也成立:
首先,從社交心理學中“習得理論”來看,飯量大的人常常有著更強的社交屬性;
飯量大代表著他們喜愛參與集體聚餐或者享受美食社交,這個場景天然促進了他們的情感交流,察言觀色和共情能力。
他們可能會在聚餐時主動分享食物給他人,以協調他人的需求,這在無形中提升了其人際敏感度以及其人際關系。
部分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在進食時更容易接受他人的觀點,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午餐技巧(Lunch Skills);
飯量大的人可能會頻繁的處于這種接受他人需求以及要求的場景之中,那么他們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強化自己的溝通技巧;
比如如何有效拒絕別人而又不讓他人不滿。
在我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就有著“能吃是福”的價值觀,飯量大說明他們吃得比別人多;
那么為了緩解他人等待過程中的情緒,他們在進食的過程中可能會主動勸菜,會主動調節餐桌氣氛;
這種能主動察覺他人需求,維護人際關系的能力也是福氣的體現。
其次,從生理心理學角度來看,飯量與情商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飯量大小其實是一種生理狀態,而情商也與人的心理息息相關,因此本質上來說,飯量與情商的關系就是生理與心理的關系。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外向者往往更愿意滿足自己的進食需求,他們不會因為他人可能會等待自己而產生負罪感;
在他們眼中進食是一項正常需求,而內向者往往會更在意他人情緒,壓抑自己需求,即使自己沒有吃飽,可能也會停止進食。
并且飯量大則往往體力充沛,代謝旺盛這種特質更容易讓他們擁有外向性格;
因此飯量大的人與飯量小的差異化生理狀態,讓他們的心理活動以及行為選擇上表現得不盡相同。
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飯量大的人一定比飯量小的人情商高;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部分人會攜帶FTO基因,此基因會使人食欲旺盛,飽腹感遲鈍,進而導致過量進食飯量大;
目前也并沒有FTO基因與情商相關的一些證明,并且人的基因表達往往會受環境控制,無法簡單歸因。
因此,飯量越大情商越高,該結論雖有一定合理性但數據層面的論證較為欠缺,因此還需理性看待飯量與情商的關系;
不過關于飯量與性格倒是有一定的相關研究。
部分研究表明習慣快速進食的人往往有著行動力強,但是比較容易沖動決策;
而那些進食速度比較慢的人往往謹慎周旋,十分注重過程體驗,自我覺察較強,但是可能會過度內省。
而那些總是暴飲暴食的人往往習慣用食物宣泄壓力,其延遲滿足能力較弱,自我調節能力不足。
挑食節食的人控制欲強,自我價值感偏低。在社交中比較死板,缺乏一定的靈活性。
也就是說飲食模式可能會反映出某些心理傾向,但不能直接推導出情商水平。
如上文所說,情商是一個多維度概念,評價方式也十分多維;
飯量大小只是一種生理狀態,雖然生理與心理有一定相關性,但是并不存在絕對的因果關聯。
-The End - 作者-觀南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