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蒼山疊翠,洱海流云,大理的山水間正書寫著一場傳統與創新的對話。從白族院落里的裊裊茶香到洱海畔的日出咖啡,從非遺工坊的指尖藝術到康養旅居的詩意棲居,民宿不僅是一扇窗,更是一座橋——連接著千年古城的文化肌理與現代旅游的澎湃活力。
近年來,大理市用制度創新破解發展之困,以監管升級守護市場清流,從“多材料、多環節、多處跑”到“一站式服務”的效能躍升,從“野蠻生長”到“星級護航”的品質進階,從數字賦能到“民宿+”多元業態的智慧蝶變,探索著規范與活力共生的密碼。
大理融媒開設【“宿”造大理】專欄,帶你走進蒼洱大地上的民宿革新現場,看“建得好”的服務如何讓詩意落地,觀“管得住”的智慧怎樣守護詩與遠方,探“放得活”的創意何以點亮文旅星辰,一同解碼民宿經濟的“大理樣本”,見證民宿蝶變啟新程。今日推出《中和村:旅居者的藝術烏托邦》。
大理鎮中和村
是蒼山腳下的一個自然村落
這里緊鄰大理古城
背靠蒼山中和峰
自然資源豐富
目之所及
盎然綠意
2023年,中和村被列為大理州“藝術家第二居所”試點村,這個原住村民僅有600余人的小村落,如今已吸引1000多名長期旅居的“新大理人”,其中包括100余位國內知名藝術家,涵蓋繪畫、設計、影視、音樂等多個藝術領域。
漫步中和村,青石板路上流淌著濃濃詩意:中和回響音樂空間里,原創音樂與白族調即興碰撞,奏響獨特旋律;云工開物工坊中,鄧虎藏正以金繕技藝修復古瓷,將殘缺之美融入現代生活;中和陶器工作室的土窯旁,村民與藝術家共同拉坯,傳統技藝在創新中煥發新生……目前,中和村內已建成6間藝術工坊、53院精品民宿,日益濃厚的藝術氛圍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開啟旅居生活。
中和回響音樂工作室
云工開物工坊
杜逵
中和村第六黨支部支委委員
2015年起,中和村因地制宜,通過盤活閑置院落、引入藝術人才,探索出了一條“藝術+村落”的振興之路。2020年,中和村與大理大學藝術學院等高校建立“村院”合作機制,將村內資源與院校人才優勢深度結合,筑巢引鳳,為旅居駐留的藝術家提供良好平臺。
一系列品牌化藝術活動已成為中和村亮眼的文化名片:連續舉辦多屆的“西南絲路藝術集市”“二十四節氣火塘詩歌會”“中和村蘭花賞花會”“農民書畫家作品展”等藝術活動,讓中和村逐漸發展為集美術館、國際藝術家園區、創意產業孵化基地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多元文化業態在此蓬勃生長。
當藝術融入鄉土,當傳統煥發新生,中和村,這個蒼山腳下的藝術聚落,正敞開懷抱迎接更多“新大理人”安家落戶,朝著“宜居、宜游、宜養”的藝術村落目標不斷靠近。
記者:施瀅 趙正銀
編輯:陳琳玲
值周:張輝 胡亞玲
主編:李勝
生態環保普法宣傳小知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
第二章??保護管理職責
第十六條??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內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在本行政區域內履行洱海保護管理的下列職責:
(一)落實洱海保護治理的計劃和措施;
(二)具體落實洱海保護治理方案、入湖河道污染治理年度計劃,組織完成河段綜合環境控制目標任務;
(三)控制面源污染和洱海沿岸污染源;
(四)按規定處置農村生活、生產垃圾以及其他固體廢棄物;
(五)承擔入湖河道、溝渠、灘地、庫塘的日常保潔和管護工作;
(六)開展洱海保護治理日常巡查檢查,制止并協助查處違法行為,做好相關行政執法工作;
(七)法律法規和自治州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職責。
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內的村(居)民委員會和村(居)民小組協同做好洱海保護管理的相關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