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海東鎮的山里,有一個被時光遺忘的村落。曾經,這里的房屋因村民外遷而空置,石頭與老屋在寂靜中相守;如今,畫筆與刻刀喚醒了沉睡的土地,30多位藝術家在此扎根,讓這個名為石頭村的地方,從空心村蛻變為遠近聞名的藝術村。本期《大理視點》,一起走進這座被藝術重塑的村莊,聆聽藝術與鄉土的深度對話。
視頻 |藝術喚醒沉睡的石頭村
一場偶然的相遇,點亮沉寂山洼
石頭村,意為“建在石頭堆上的村莊”。群山環抱間,青瓦覆頂的白族老宅依山而建,石頭壘砌的墻體爬滿青苔,木雕門窗在歲月里褪成溫潤的琥珀色。然而,因交通不便、地域狹窄,村民們陸續遷出,留下的老宅門窗斑駁,傾頹的院墻沉默佇立,整座村莊仿佛在等待被時光吞噬。
轉折發生在2019年的一個午后,來自北京的雕塑家梁永利偶然闖入了這片山洼,在一間掛著銹鎖的老宅前,他遇見了村民李明生。“這房子空了快十年,漏雨得厲害。”李明生指著歪斜的門框說。梁永利卻盯著門楣上的木雕看了許久。之后,兩人簽訂了租房協議,梁永利成了石頭村的第一戶“新村民”。
“頭一年就我們兩口子守著村子,夜里黑燈瞎火,連蟲鳴都顯得格外清晰。”梁永利記得,最初的日子里,妻子用陶罐種上月季,他則把院子里的碎石壘成簡易花臺。
一位曾來寫生卻猶豫再三的北京畫家,見梁永利在此安居,便約了幾位畫友同來。青石板路、石砌院墻,這些在都市里罕見的景致,讓藝術家們一眼傾心。有人當場簽下租房協議,消息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藝術圈里漾開漣漪。“就這么一傳十、十傳百,慢慢聚起了人氣。”梁永利說。
修舊如舊,讓古村留住了時光
從一戶人家到三十多戶藝術家聚居,石頭村始終保持著古樸模樣。漫步村中,看不到瓷磚外墻、彩鋼屋頂、鋁合金窗這些現代元素,這源于所有人共同堅守的“修舊如舊”原則。“我們總會提醒新來的朋友,要像對待老人一樣呵護老房子。”梁永利說,正是這份對原貌的珍視,讓石頭村成了藝術家心中的藝術天堂。
2024年,職業油畫家王壽彭第一次走進那座墻皮剝落、雜草叢生的院子時,枯黃的茅草沒過膝蓋,他卻一眼相中了這份古樸。“大理周邊能保留這么完整的白族建筑群,太難得了。”簽完租房協議,他沒有請現代施工隊,而是找來了村里做木匠的師傅,一點點琢磨修復方案。“修復不是改造,是讓老房子重新‘呼吸’。”王壽彭說,如今他常在院中寫生,陽光透過雕花窗欞落在畫布上,連筆觸都帶著古宅的溫潤。
▲王壽彭畫作
“我覺得這地方有股勁兒,石頭會說話,老墻有故事。”在河北省鄉村振興文化藝術委員會會長、雕塑家孫宏偉眼中,山風吹過石縫的聲音、雨水打在青瓦上的節奏,都是創作的靈感。對他來說,石頭村的魅力不僅在于風景,更在于“創作自由”,可以與草木為鄰,與歲月對話,讓作品融入山野之間。
新老共生,讓藝術融入鄉土
清晨的陽光漫過青瓦,老木匠李雷蹲在老宅前,用刻刀細細打磨一塊舊瓦片。他的手指粗糙而靈活,順著瓦片的弧度輕輕削去破損的邊緣,動作里帶著幾十年的熟稔。這段時間,他和村里的工匠們正忙著為新來的藝術家修復古宅。“這梁需要加固,瓦片一定要挑厚實的。”李師傅指著屋頂說,“這些門道都是年輕時跟著長輩學的,本以為早就用不上了。”
“搬出去那十幾年,每次回來都覺得村子更冷清了。老房子沒人管,漏雨、塌墻是常事,看著心疼,卻沒能力修。”前幾年聽說村里來了藝術家要修房子,李雷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回了村,沒想到一留就是四年。現在跟著建筑隊干活,泥工、瓦工、石匠樣樣拿手,“每天有活干,收入穩定,還能守著家。”他指著不遠處的一棟老宅說,那是他們家的老宅,現在租給了一位藝術家,“看著老房子被修得整整齊齊,比自己蓋新房還高興。”
這些熟悉老房子“脾氣”的村民,成了古宅修復的主力軍。哪里的梁需要加固,哪片瓦該更換,他們一眼就能看出。“新村民”帶著資金和理念,“老村民”拿出手藝和對土地的熟稔,兩種力量在修繕老宅的過程中慢慢融合。
"一間閑置的老宅,放著只會慢慢朽掉。"上登村黨總支副書記李明柱算過一筆賬,村民們外遷之后,老房子每年要倒幾間,現在租給藝術家,不僅每棟老宅能收到租金,更重要的是“有人管了”。
從藝術村到共富村,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2023年11月,“石頭藝術村”正式掛牌,知名高校在這里建立創作基地。2025年7月,天津美術家協會水彩畫專業委員會寫生基地落地石頭村,近200名會員將以此為據點,深入這片土地創作。天津財經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天津美術家協會水彩畫專業委員會會長王剛指著遠處的山影說,“清晨的陽光穿過薄霧灑在石墻上,會呈現出一種特別的暖黃色,這是在畫室里永遠調不出來的顏色。”他計劃帶著學生來此寫生,讓藝術創作真正融入鄉土。
“現在我們想在各級黨委政府的規劃指導下,成立強村公司,讓新、老村民融合起來,把村子打造起來,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把我們的老村子保護好、發展好。”李明柱說。
村里要成立強村公司,把新老村民融合起來;寫生基地落地后,更多的藝術家將走進石頭村;孫宏偉的雕塑工作室,計劃邀請年輕藝術家來駐村創作;王壽彭正在整理村里的老故事,想把它們融入自己的畫作……這些規劃,都朝著同一個目標:讓石頭村不僅是“藝術家的天堂”,更是“有故事的鄉村”。
海東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陸翠萍看著村里的變化感慨:“2019年以來,石頭村已經吸引了30多位藝術家在此落戶旅居,全村房屋125院,目前已出租98院,村民通過租房增加了收入,村莊房屋經過修繕讓白族民居建筑得到較好保留,這個曾經因村民外遷而留下的‘空心村’,在藝術的滋養下,重新煥發生機,成了遠近聞名的‘石頭藝術村’。我們要守護好這份獨特的氣質,讓藝術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夕陽西下,最后一縷陽光灑在石頭墻上,給古老的村落鍍上金邊。山間的風里,混著木匠刨木的沙沙聲、藝術家們的談笑聲,還有遠處隱約傳來的琴聲。石頭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從黑燈瞎火到燈火通明,從人去樓空到琴聲悠揚,石頭村的蛻變,是藝術與鄉村的美好相遇。在這里,每一塊石頭都在訴說重生的故事,每一座老屋都在見證傳統與現代的對話。當藝術扎根土地,鄉村振興便有了最生動的注腳。這,就是石頭村給我們的啟示。
記者:大理視點節目組
編輯:向紅玉
值周:張輝 胡亞玲
主編:李勝
生態環保普法宣傳小知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
第二章??保護管理職責
第十五條??大理市、洱源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洱海保護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職責:(一)組織、協調、督促所屬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履行洱海保護管理職責;(二)實施洱海保護治理方案和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制定具體保護措施,落實目標責任;(三)落實促進洱海流域產業轉型、綠色發展的政策措施;(四)實施洱海流域水資源調度;(五)組織建設和維護洱海保護治理設施;(六)制定入湖河道污染治理方案,負責河道截污、治污、清淤、保潔等保護治理工作;(七)制定并實施入湖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八)建立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制度和農村垃圾、污水、固體廢棄物收集處置系統;(九)組織實施洱海流域的生態修復工作,建設、保護和管理生態濕地、生態林地;(十)法律法規和自治州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職責。洱海保護管理范圍內其他具有管理職能的機構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洱海保護管理的相關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