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北高原大理州劍川縣,6.78平方公里的劍湖如同大地之眼,承載著1680萬立方米的澄澈,滋養著270余種候鳥的生命軌跡。這個曾面臨生態挑戰的“母親湖”,如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水質三年連升,達到優良水體,入選國家重要濕地,更成為全國候鳥遷飛通道的關鍵驛站。
?工程良方:織就清水防護網
劍川縣籌集1.4億元資金重塑城市“血脈”,109.3公里污水管網如毛細血管般延伸,縣城污水收集率提升至63.95%。環湖截污工程更似一條翡翠項鏈,19.8公里主干管串聯16個村落,6555戶家庭接入治污網絡,昔日外排的污水如今經過甸南污水處理廠的“腎臟凈化”,實現一級A標排放。高位推進的河道治理工程,讓永豐河等入湖河流上演水質“逆襲記”,金龍河更躋身云南省綠美河湖標桿。
?制度良方:構建治水新生態
全面建立劍湖流域的縣、鎮、村三級河(湖)長制組織體系,29位縣領導任河湖長,72個部門分段認領,110名專職管護員日夜巡守。“河長+檢察長+警長”鐵三角組合重拳出擊,清除養殖網箱453個、“迷魂陣”3.5萬個,濕地執法巡查制度讓違法行為無所遁形。劍湖保護治理指揮部統籌實施的生態修復項目,如同給湖泊裝上“生態濾芯”。
?全民良方:激活綠色基因
當白曲調子遇上生態宣講,當校園課堂延伸至濕地研學,20余萬群眾在“清河行動”中揮汗如雨。最動人的轉變發生在湖畔:“三退三還”政策讓2100畝濕地重生,600畝海菜花鋪就水下花毯,3萬只候鳥用翅膀為生態投票。COP15展臺上的鳥類博物館,正是這片水域生物多樣性最詩意的注腳。
如今的劍湖,正演繹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當清晨第一縷陽光掠過湖面,振翅的候鳥與搖曳的海菜花,共同書寫著高原湖泊的生態傳奇。
來源:大理州生態環境局劍川分局
編輯:陳琳玲
值周:張輝 胡亞玲
主編:李勝
生態環保普法宣傳小知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
第二章??保護管理職責
第十四條??自治州人民政府承擔洱海保護管理的主體責任,履行下列職責:(一)組織編制洱海保護治理規劃、保護治理方案;(二)制定促進洱海流域產業轉型、綠色發展的政策措施;(三)部署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制定洱海保護治理目標責任、評估考核、責任追究等制度;(四)制定洱海流域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五)審定洱海水資源年度調度計劃和取水總量控制計劃;(六)統籌安排洱海保護治理項目建設和資金使用;(七)法律法規和省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職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