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青年作家劉楚昕在漓江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獲獎感言打動了無數讀者。他講述自己創作之路的孤寂與艱辛,回憶去世女友的故事后,說出那句令人心碎的話:越過山丘卻無人等候。
如今,劉楚昕的獲獎作品《泥潭》終于來到讀者面前——該書在預售期間,便突破了40萬冊。
正如余華所說,如果劉楚昕的獲獎引發了全社會關注的話,那就意味著新人想出來是多么的不容易。
在這個盛夏,讓我們一起從《泥潭》出發,讀幾位青年作家的新作,去體會那一份或許稚嫩,但可以直擊人心的情感力量。
以下為紅星新聞的7月書單:
《泥潭》
作者:劉楚昕
出版:漓江出版社
如您所見,我死了。一九一二年五月,八號還是九號,不知道。傍晚,我被兩隊巡警逼到公安門西側城墻腳下。我顫抖的怒吼剛沉寂沒多久,五個巡警抬槍朝我一輪齊射,接著拉動槍栓,又是一輪。槍聲停了,呼喊與腳步聲亂哄哄持續著。一盞油燈在人群中高高舉起,橙黃色的光照在我后背上。墻上的人影來來回回晃動著,我像被踩死的毛蟲一樣蜷著身子安安靜靜縮在墻根。 ——《泥潭》
小說以一段“加繆式”的畫面描寫作為開頭,拉開了整個故事的序幕。整個故事從辛亥革命講起,一個夢境疊著另一個夢境。“我忽然醒了”“我不知道此刻我是在夢中還是醒了”,劉楚昕用意識流般的畫外音,雙線人物互為鏡像,令人性的善惡互為糾纏。
在多頭并進的敘事中,主角看似有名有姓,實則被亂世匿名的“無名氏”們輪番取代,有人完成了精神救贖,有人撕開了命運缺口,更多人顛沛流離于生死兩難的陌路。
黏稠如泥潭的歷史,裹挾著螻蟻眾生。小說中,“我”無力面對現實時,“什么都不愿想,什么都不愿做”,想要聽天由命時,曾說:也許我心里想的沒有那么簡單,所以我對他們、對這里、對整件事懷著極為復雜的態度,導致我躊躇不決,像深陷泥潭一樣沒法脫身,最后自作自受,越來越痛苦。
對此,神父對他說——而這一段話也被劉楚昕親手抄寫在這本書的扉頁上:迷失在黑夜中時,不妨抬頭看看星空;如果不知道該相信什么,人應當面對自己的良知。
救貓咪
作者:張君怡
出版:四川文藝出版社
整個事情從開始到結束不到一個月,三只貓死亡的時間……在一周。而要把這件事清晰表達出來,卻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做到的。我不想倉促敷衍地陳述。 要有足夠的長度,也要有耐心與韌性,也許少寫一句就會引起誤會,多寫一句就會使人反感。 可我不能不寫。除了自我紓解,也得把坦誠放進去,剖析我的自私與過錯。每一環節的真實、情感、細節,都能得以梳理,都變得通透…… 再次與這如齒輪般環環相扣的事件較量,是我現在唯一能做的,也愿意做的。讓事件更立體地呈現在紙面上,投入文字構成的旋渦:救自己,也救一切。 ——《救貓咪》
相比于《泥潭》,《救貓咪》的文字顯得樸實無華。從建筑學畢業的張君怡,初嘗寫作,甚至“很難分得清散文和小說”。男友告訴她:“寫作是相對公平的,人人都能試著去寫。若不會技巧,就穿過修辭,避免被詞語的表象所惑?!?/p>
于是這本《救貓咪》,在張君怡的眼里,并非小說、非虛構作品等體裁,而是個人化的“有關貓咪的生命倫理難題”。
《救貓咪》內頁
故事從2020年冬講起?!拔摇迸c男友在北京積水潭地鐵站救助了一只流浪貓,取名卡羅。自此,“我們”擁有了四只貓咪:白居易、凡·高、黑格爾、卡羅。沒想到這份“善意”,卻成為轉折點:一場貓瘟帶走了家里的三只貓咪。
“救貓咪,更是救自己”。全書以雙線敘事結構展開,一方面講述了救治家中四只感染貓瘟的小貓的經歷,另一方面回溯了畢業后跨考失敗、北漂掙扎、情感羈絆等跌跌撞撞的人生經歷和成長歷程。
雙線并行的敘事中,“救貓”成為“自救”的隱喻。在直面死亡的愧疚與無力感中,張君怡通過寫作梳理創傷,重構對生命責任的理解——我們從來不是貓咪的救世主,反而是貓咪教會我們如何照料自己、救贖自己。
水在島中央
作者:李停
出版:上海文藝出版社
我實在是太餓了,就問她我的盒飯呢?她愣了一下說:“忘記了。” 如果她能更婉轉一些,撒個謊說“已經沒有賣的了”,我會不會比較好受?我曾經很多次想過這個問題。但她的狀況差到不足以支持撒謊,她沒有心情考慮一個謊言,更沒有心情考慮一個孩子的承受力。 “我把你忘記了。” 她不是忘記買盒飯,她是把我這個人忘記了。 ——《水在島中央》
這部來自90后青年作家李停的小說。小開本設計適合通勤閱讀;內文用藍、黑雙色印刷,配上精美插畫,實在是一本足夠“賞心悅目”的“小書”。
作者李停,現定居東京,從事寫作、翻譯工作。她擅長書寫“母女關系”這個議題,并把這一“別扭”的關系,從上一本銷量堪稱現象級的小說《在小山和小山之間》,延續到了這本《水在島中央》里。
書中插畫
在這本書里,李停讓讀者重新看見“母職懲罰”的結構性困境與代際創傷的隱秘傳遞。
故事中,生活在老人院的孤寡老人“我”,因養老院被拆除,被迫接受了一位女記者關于“空島火災”的采訪。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被塵封的往事被喚醒:暴躁易怒的自閉癥哥哥,帶著哥哥奔赴一場又一場無疾而終的治療的媽媽……以及被媽媽遺忘的自己。
而這位女記者之所以能采訪到“我”,正是因為投入地調查“空島火災”之事,被人懷疑忽視了作為媽媽的責任。
書中插畫
在這本書中,“完美育兒”的童話困住了媽媽,“完美母親”的想象也給了女兒怨恨的理由,她們隨時做好準備等待被宣判“不合格”,當這樣的負反饋與困惑成為常態,是否應該有此一問:真的存在完美的媽媽嗎?
腦中之魔
作者:羅夏
出版:新星出版社&八光分文化
突然,程浩的異手動了。那只手伸出食指,自顧自地在桌上畫出一些痕跡。張亦行看著程浩的眼睛,那驚恐的眼神分明在說:它自己動的,我控制不了它。 程浩嘗試著用左手去制住右手,但右手的力氣竟比左手大得多,完全制不住。 張亦行仔細觀察著異手的動作,對程浩說:“你先別管它,讓它動。”張亦行又觀察了一會兒,然后深吸了口氣,用有些顫抖的聲音說:“它在……寫字。” 程浩愣住了,仔細觀察自己的手在桌面畫下的軌跡,的確是有規律的,它在不斷重復地畫出一些軌跡。 “你在寫什么?不對,‘它’在寫什么?”張亦行問道。 程浩也有點慌了。他看過一些關于筆仙的恐怖電影,鬼附在人身上,操控人的手自行寫下文字,那些文字里,可能藏著天機。 但現在的情況可比電影要恐怖多了。 ——《腦中之魔》
或許許多游戲玩家都幻想過,如果有某種魔力附在自己的雙手上,幫助自己完成一系列“神操作”,是多么酷的事情!青年科幻作家羅夏筆下這個融合電競元素的科幻故事,就從這雙“失控的雙手”講起。
主人公程浩的身體發生某種未知變異,雙手脫離了大腦控制自行活動。這雙手讓他在多人競技游戲中打出了顛覆性的操作表現,也讓程浩躋身職業電競舞臺。
在摯友張亦行的幫助下,程浩逐步掙脫現實困境,二人攜手向冠軍獎杯發起沖擊。然而“腦中之魔”的陰影始終如影隨形:當他們距離巔峰僅一步之遙時,命運軌跡發生劇變,這對昔日情同手足的好友,也走向了彼此的對立面。這場始于電競賽場的“生存排位戰”,變成了新舊文明之間的博弈。
在這本書的后記中,羅夏寫道:“開豪車住豪宅走上人生巔峰是電競,努力卻沒有運氣最終遺憾退場也是電競。萬人空巷是電競,有一天它終將消亡被別的娛樂方式取代,也是電競。我決定寫一個和生活對線的故事,這就是《腦中之魔》的緣起?!?/p>
鳳凰籽
作者:東來
出版:浙江文藝出版社
我們到空港的時間略早了一些,候機廳里國際航班飛走三架,去往柏林、東京和紐約,全部是我聽說過卻沒去過的地方。冬日冷風呼嘯,寒意從建筑的縫隙擠進來,早晨飄薄雪,水面結薄冰;南半球卻是酷夏,行裝里全是輕薄衣物。飛機行至中途,路過赤道紋絲不動的積雨云,景致沒有什么太大變化,心理忽然倒錯,生出“此身何在”的疑問,直到那一刻,我才對去一個極其遙遠之地有了實際的感覺。足夠高,足夠遠,使我安慰,使我滿足。 ——《鳳凰籽》
漂泊在外的“小鎮做題家”,應該去往何處?
故事里,一個鄉村少年,帶著逃離的渴望參加了一檔“互換人生”的綜藝,從此卻再也無法回到匱乏的生活。他一路走,一路丟棄,如斷尾的壁虎,想要隔斷自己與家鄉的聯系。為了成為“城市精英”,他改變說話的方式,提升文憑和藝術品味,甚至塑造了一個新的身份,以此抹去過去的痕跡。
但是,即便主人公將教育、工作、婚姻視為個人躍升的手段,但在“謊言”被戳穿,打回原形后,他還是需要處理自己與家鄉的關系;即便他的前半生一直遵循“向前、向上”的道路,但如果不回到起點,他便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又該去往何處。
“我沒有原點可以回去,只能沿著道路向前?!碑攣碜孕℃偟娜藥е亦l賦予的韌性和脆弱闖入都市,完成了前半程的“改命敘事”,如何在異地落地生根,如何在流徙中安頓自我,則是后半程更為復雜的命題。
作者東來同樣也是一位到大城市求學的“小鎮做題家”。不斷遷徙的生活,時常讓她感到“失重”。對“怎樣的生活值得一過”的追問,也貫穿了這部小說的始終。在序言中,她說:“我們都是被連根拔起的植物,在陌生土壤里艱難抽芽,一路丟棄方言、生活習慣,甚至記憶,只為換取一張‘現代都市人’的通行證。”
紅星新聞記者 毛渝川 任宏偉 編輯 蔣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