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是什么年紀?那是如黃金般珍貴的年齡,正值青春,馬上要迎接高考。
可對許多俄羅斯孩子來說,這個年紀卻已踏上戰場,甚至殞命沙場。
BBC做了一項統計,據公開報道,從開戰至今,尤其是2023年秋季以后,俄烏戰場上的俄方陣亡人數整體估計達百萬,其中竟有245人年僅18歲。
18歲啊!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卻轉眼命喪前線。
為何出現這種局面?因為俄羅斯征兵范圍本就覆蓋18歲至38歲以上。
圖為俄羅斯新兵
之所以大量18歲少年被送上前線,很大程度上源于“特別軍事行動”宣傳的深刻影響。
我們看這幾年俄羅斯的教育,風格已徹底改變。
從中小學開始,特別是“特別軍事行動”之后,便開設專門課程灌輸愛國情懷,講授“特別軍事行動”,并教授投擲手榴彈、使用槍械等技能;高中階段更是設有系統的軍事課。
前線歸來的士兵也不斷走進校園,向學生講述前線經歷,宣揚為國捐軀、為國而戰的信念。整個俄羅斯學校教育與過去相比,已大幅轉向。
在這種氛圍下,許多人滿懷愛國熱情,把奔赴戰場視為保衛祖國、與“邪惡的烏克蘭人”斗爭的神圣使命,毅然參軍。
不僅中學、大學低年級如此,就連幼兒園也常讓孩子們畫一幅畫,寄給前線的“叔叔”們,鼓勵他們英勇作戰、保家衛國。這樣的教育,已全面塑造了今日俄羅斯的社會氛圍。
俄羅斯原本就繼承了前蘇聯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傳統,再加上戰爭爆發,俄羅斯人又是公認的好戰民族,于是孩子們熱血沸騰:畢業以后不上大學,直接上戰場,這是一部分人的選擇。
還有一部分人則是出于無奈,因各種事由被迫從軍。
就說一名18歲的少年,家住西伯利亞,名字就不提了,俄式姓名里“這夫那夫”的沒必要。
他大學輟學后流落街頭,警方記錄顯示,他曾搶劫一家商店并當場被捕;被捕后他認了罪。回家后他跟母親哭訴,說自己是“屈打成招”。
認罪之后,擺在面前的兩條路是去修路做苦役,或者參軍上戰場,他最終選擇了后者,結果命喪前線。
家人認定,警察是用“上戰場還是進監獄”的武力式選擇題,把他逼進了軍營。
俄羅斯人一想:上戰場還能拿點錢,進監獄卻什么也撈不著,而且說不定最后仍被押去前線,于是索性參軍。
還有第三種情況,政府給獎金。畢業找不到工作,在街頭晃蕩,干脆去前線打仗;各種情況都有。
這就是俄羅斯的現狀:雖不能說是全民皆兵,但18歲的孩子也上了戰場。
這背后我們能看到,俄羅斯雖未正式全面動員,國家機器卻已全速運轉。
一旦把中小學教育、宣傳體系統統納入戰爭軌道,再想讓它停下來就極為困難,因為這已經是一套完整的體系,許多人也在其中受益。
可憐的是那些前線士兵,百萬傷亡之后,數字仍在攀升。
有時候反思:為何不能輕啟戰端,為何不能隨口就說“打就打”。
因為戰爭一旦爆發,就像鏈條牽動整部機器,運轉起來后,即使最初喊打的人想停,也未必能按停這部機器。
事物的運行自有其慣性規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