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劈開黃土高原,東岸是山西運城,我魂牽夢繞的關(guān)公故里;西岸,是此行的目的地——寧夏平原。六月,“友好共生 健康同行”勁牌采風(fēng)之旅,便在這河之西岸緩緩展開。
行囊里,裝著故鄉(xiāng)的滋味:一碗熱氣蒸騰、膻香濃郁的羊肉泡,佐餐必備的,總少不了一瓶琥珀色的“小方勁”。湯濃酒暖入喉,粗糲的日子便洇開幾分熨帖的勁道。這黃河?xùn)|岸流淌在血脈中的飲食記憶,未承想,竟在奔騰西去的河水彼岸,撞見了關(guān)于“友好”與“共生”更遼闊、更深沉的答案。
寧夏之行的核心,是探尋“勁牌”枸杞的源頭。北緯37°的紅柳溝小產(chǎn)區(qū),被譽為“紅寶”核心產(chǎn)區(qū)。萬畝枸杞絳珠垂垂,紅艷欲滴,陽光下閃耀著生命的光澤。然而,這片綠洲的誕生,卻浸透了人與自然的角力與和解。一位六代扎根于此的“枸杞人”張旭,向我們講述了令人動容的故事。
故事一:人與沙的較量——拓荒牛的倔強
張旭的講述,將我們拉回莊園初創(chuàng)的艱難歲月。眼前這萬畝蔥蘢,曾是肆虐的沙海邊緣。“三頂帳篷,就是起點。”張旭的聲音里帶著追憶的凝重。白天,是近乎悲壯的拓荒:在滾燙的沙丘上植樹、固沙、栽種枸杞苗。夜晚,風(fēng)沙是枕邊的常客。“在帳篷里休息,頭上都得搭條毛巾,”他比畫著,“不然一覺醒來,半個身子可能就被沙子埋住了。”這便是“枸杞人”最初的真實寫照——一群與風(fēng)沙搏斗、向荒漠要綠色的現(xiàn)代“拓荒牛”。他們身上,正體現(xiàn)了中國人堅韌不拔、戰(zhàn)天斗地的“拓荒牛”精神。這份在沙海中倔強生長的“勁”,正是這片土地生命力的底色。張旭特別提到,璽贊能從三頂帳篷發(fā)展到如今一萬三千多畝的規(guī)模,離不開勁牌公司全方位的支持——從種植技術(shù)的引入、專家的現(xiàn)場指導(dǎo),到嚴(yán)格的質(zhì)量把控體系。這份支持,如同春風(fēng)化雨,滋養(yǎng)了沙漠邊緣這片希望的綠洲。
故事二:麻雀與枸杞——共生的智慧
另一個故事則充滿了生態(tài)的溫情。枸杞成熟季,紅艷的果實曾是鳥雀,尤其是麻雀難以抗拒的盛宴,給收成帶來巨大損失。“以前,各種驅(qū)鳥辦法都試過,效果有限,也擾亂了生態(tài)。”張旭說。后來,枸杞人悟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與其對抗,不如共生。他們決定,在七月集中采摘季過后,特意留下部分枸杞果不摘,作為留給麻雀等鳥類的“口糧”。年復(fù)一年,奇跡發(fā)生了——麻雀們似乎也懂得了約定,采摘季時竟很少來侵?jǐn)_,待到大部隊撤走、果實被特意留下時,它們才欣然飛來享用。“現(xiàn)在,它們成了我們園子里的‘常客’,也是生態(tài)鏈的一環(huán)了。”張旭的笑容里帶著自豪。這預(yù)留果實的智慧,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絕佳注腳,完美呼應(yīng)著“友好共生”的主題——尊重每一個生命,共享大地的饋贈,在平衡中尋求永續(xù)。
這片綠洲改變的,遠(yuǎn)不止地貌。張旭的話語里透著欣慰:璽贊莊園每年為地方創(chuàng)造大量就業(yè)。采摘季,本地百姓無需背井離鄉(xiāng),舉家上陣,勤快些的家庭月入可超萬元;由此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采摘團隊,其中一位河南大姐讓人印象深刻——她曬得黝黑卻聲音洪亮,帶領(lǐng)著百人“候鳥軍團”,循著大地的節(jié)律遷徙:“四月采茶在南方,五月摘藍(lán)莓,六月就奔著寧夏的枸杞來了!七月拔大蒜,八月收大蔥,九月挖蘿卜……一路干到年根兒才回!”這樸素的行程表,鋪展出一幅當(dāng)代中國農(nóng)業(yè)流動的壯闊畫卷。
此刻,她們的雙手正在枝葉間翻飛,摘下一顆顆“紅寶石”。這些飽含陽光與汗水的果實,即將踏上旅程,匯入勁牌的釀造之河,最終化作那瓶慰藉我故鄉(xiāng)羊肉泡食客情懷的“小方勁”。從腳下沙土到指尖果實,再到千里之外餐桌上的那抹琥珀,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它們緊緊相連。這紐帶里奔涌的,是土地最深沉的饋贈,更是勞動者用汗水澆灌出的、最原始堅韌的生命之“勁”。“纖手翻飛紅果枝”——同行詩人的妙句,精準(zhǔn)定格了這充滿力量的瞬間。
采風(fēng)的畫卷繼續(xù)展開。車輪碾過干燥的風(fēng),停在沙坡頭——騰格里沙漠金色的裙裾邊緣。跨上駝峰,隨著“胯下雙峰邁步堅”的沉穩(wěn)節(jié)奏,融入這片瀚海。黃河在沙丘腳下靜靜流淌,大漠無垠,天地蒼茫。風(fēng)掠過耳際,似有千年駝鈴叮當(dāng),商旅的低語與戍卒的嘆息在沙粒間游蕩。驀然想起王維,那位河?xùn)|(今山西運城)的詩魂,他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莫非正是這天地雄渾的饋贈?此間,地理的遼遠(yuǎn)與血脈里盤踞的鄉(xiāng)愁交織,凝結(jié)成一種磅礴的蒼茫,如烈酒般淬煉著精神的筋骨。
賀蘭山的陰影下,西夏陵的夯土巨冢巍然靜立。千年風(fēng)刀霜劍,將它們削刻得嶙峋如骨,卻倔強地?fù)纹鹨粋€王朝消逝的脊梁。博物館內(nèi),玻璃柜中的石雕力士筋肉虬結(jié),仿佛仍在用血肉之軀,扛著帝國最后的尊嚴(yán)。“賀蘭王氣久沉銷,遺跡無多訴寂寥”——同行的詩句,是歷史深處的一聲嘆息。然而,破譯的文字、復(fù)原的器物,如同星火,讓這個被鐵蹄抹去姓名的王朝,在黃土之上倔強重生。這穿透時光塵埃的韌勁,與枸杞園里采摘者指尖的力道、拓荒者對抗風(fēng)沙的執(zhí)著,乃至黃河不舍晝夜的奔涌,在靈魂的維度同頻共振。
中衛(wèi)城內(nèi),高廟的飛檐刺向青空。這座明代的古剎,飽嘗天災(zāi)人禍,數(shù)度傾頹。如今,“重樓深殿像千尊”浴火重光,佛、道、儒的智慧再次于此安然共處。登臨絕頂,黃河如帶,蜿蜒天際。聽罷它滿紙“滄桑”的過往,凝視那“金妝菩薩皆新粉,磚砌牌坊是舊痕”的今昔映照,心頭驟然“一斷魂”。它的存在本身,便是一曲劫后涅槃的壯歌,與賀蘭山下王陵的孤寂風(fēng)骨、沙海深處枸杞綠洲的盎然生機,共同烙印下這片土地不屈的心印——文明縱被碾作劫灰,亦能于灰燼中重聚生生不息的情懷,印證著歲月最深的勁道。
穿行于寧夏平原,“夏日清和暑氣微”。黃河,宛如大地奔涌的血脈,無聲滋養(yǎng)。“兩岸白楊擎碧傘,一灘蘆葦織青幃”,滿目蔥蘢,水韻盎然,竟有“欲與江南比翼飛”的靈秀氣象。這塞上明珠的蓬勃,是自然的厚贈,更是無數(shù)如璽贊人般的耕耘者,以智慧與汗水,與天地達(dá)成的一首宏大而和諧的“共生”詩篇。
歸途上,思緒翻涌。河南大姐采摘時曬紅的臉龐,璽贊人帳篷里搭著的防沙毛巾,沙坡頭大漠孤煙的蒼茫,賀蘭山下西夏王陵風(fēng)蝕的土冢,以及麻雀在枸杞枝頭跳躍的身影……這些畫面,在“勁牌”追尋源頭本真、倡導(dǎo)“友好共生 健康同行”的理念下,匯聚成一條清晰的情感之河。
我終于更深地懂得了故鄉(xiāng)羊肉泡旁,那瓶“小方勁”的分量。那琥珀色的液體里,不僅浸潤著中寧枸杞飽吸的陽光、黃河水與賀蘭山的無言守護(hù),更凝聚著多重“友好共生”的深厚力量——那是拓荒者以血汗?jié)补喑龅膱皂g“勁”力,亦是社會與鄉(xiāng)土共同繁榮的基石;是與麻雀共享紅果、向自然求取平衡的和諧智慧;更是最終抵達(dá)萬千餐桌時,那份源自土地本真、飽含健康與溫情的醇厚饋贈。從一粒枸杞到一瓶酒的旅程,在這片土地上得到了最鮮活、最深刻的詮釋。
一碗羊肉泡,是黃河?xùn)|岸游子的鄉(xiāng)愁;一瓶小方勁,則是黃河西岸大地精華、人間勞作與“友好共生”智慧的結(jié)晶。當(dāng)它們在舌尖相遇,便是一場跨越山河的對話。這對話里,有拓荒的倔強,有共生的溫柔,有伙伴的扶持,有社會的回響,最終都化作滋養(yǎng)平凡日子的點滴情懷。這情懷,印證著“歲月有勁”——那源自大地、源于人心、在“友好”與“共生”中生生不息的力量。(文圖/韓科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