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一幕又出現了。
7月22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了第12414號法案。這項法律徹底剝奪了烏克蘭國家反腐敗局(NABU)和特別反腐敗檢察官辦公室(SAPO)的獨立性,允許總檢察長隨意干預案件調查、調走關鍵案件,甚至無需法院審判就能撤銷對高官的指控。
烏克蘭多地爆發抗議
法案通過前一天,烏克蘭安全部門以“清除俄羅斯影響”為由突擊搜查了NABU和SAPO辦公室,拘留工作人員并指控其“通敵”。時間如此巧合,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是在為新法案鋪路。
緊接著,基輔街頭爆發抗議,約2000名民眾聚集在總統府外,高舉“可恥!”“保護反腐體系就是守護烏克蘭未來”的標語,連基輔市長克利奇科也加入了抗議隊伍。
此外,第聶伯羅、利沃夫和敖德薩等城市也爆發了抗議活動。這是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的首次大規模反政府示威。這一幕如此熟悉,結合烏克蘭當下的形勢,看來是美國出手了,澤連斯基危矣。
上個禮拜,美國資深調查記者西摩·赫什拋出一條爆炸性消息:特朗普已決定推動烏克蘭政權更迭,現任英國大使、前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被選定為接班人,“若澤連斯基拒絕離開,將通過武力強迫他流放海外”,并點明權力交接“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發生”。
特朗普和澤連斯基白宮爭吵
其實,澤連斯基的總統任期早在去年5月20日就該結束了。但因為戒嚴令,烏克蘭新一屆總統選舉被無限期推遲。今年2月,特朗普曾呼吁烏克蘭盡快大選,還稱澤連斯基是“未經選舉的獨裁者”,隨后二人在白宮當眾爭吵,此后特朗普對澤連斯基越發不耐煩。
尤其是特朗普多次表示,希望俄烏“速和”,好兌現競選承諾并減少美國資源消耗,甚至暗示可以接受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控制。然而,澤連斯基堅持“全面收復領土”,克里米亞和烏東四州都要收回,拒絕妥協談判。
說句不客氣的話,俄羅斯不妥協,是因為前線有戰果,還有核武器,可烏克蘭一無所有,援助都是美西方國家給的,澤連斯基還這么傲,特朗普早就不耐煩了。
而且美國共和黨內部也強烈反對“無底洞式援烏”,參議院多次批評軍援浪費納稅人資金。同時,澤連斯基的腐敗丑聞,如國防部高價采購劣質裝備、征兵官員受賄等,接連被媒體曝光,所謂的“悲情英雄”全都是假的。種種因素疊加下,特朗普現在要動手換掉這顆“不聽話的棋子”并不意外。
澤連斯基和扎盧日內
至于為何是扎盧日內,也不是偶然。他曾是烏克蘭武裝部隊的最高指揮官,由于和澤連斯基有分歧,被外放至英國擔任大使。扎盧日內屬于“務實派”,主張“防御優先”,不主張無意義的進攻,反對讓士兵無謂送死。在烏克蘭的最新民調中,扎盧日內的支持率已經超過了澤連斯基。
更關鍵的是,傳聞扎盧日內曾與俄軍高層秘密接觸,這種溝通能力正是特朗普急需的。當澤連斯基仍在高喊“戰至最后一人”時,扎盧日內成為特朗普眼中“止損”的最佳代言人。
澤連斯基似乎也有預感。7月17日,他突然發起俄烏沖突以來,最大規模內閣改組。原總理什梅加爾“降職”為防長,防長烏梅羅夫改任駐美大使,親信斯維里堅科成為烏克蘭獨立以來第二位女總理。
這次改組也被很多人說成是“權力的旋轉木馬”和“職位洗牌”。前線士兵看到經濟學家出身的什梅加爾接管國防部時,在社交平臺嘲諷說,讓經濟學家指揮打仗,不如讓廚子開坦克。
頗為戲劇性的是,就在赫什爆料當天,澤連斯基突然向普京伸出橄欖枝,表示愿舉行領導人直接會談,“烏克蘭已準備好”。這一態度與之前判若兩人。
俄軍在紅軍城正面的部署
或許在特朗普看來,若想“速和”,必須要先除掉澤連斯基這個“攔路虎”,換上扎盧日內這類“過渡型總統”。畢竟俄軍行動正步步逼近,時間拖得越久,俄軍占領的烏領土越多,美國拿到手的礦產就越少,在談判桌上的籌碼也越少,本質上依然是“美國優先”。
但是,澤連斯基不愿擔“喪土辱國”的罪名,扎盧日內就敢自己往上扣嗎?如果他敢簽字,那他離亞魯科維奇的命運,也就不遠了。當然,也不排除這是特朗普的輿論手段,逼澤連斯基“就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