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新型雙抗ADC為食管鱗癌提供廣譜解法
撰文 | 糖糖
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是食管癌的常見亞型,目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聯合鉑類化療已成為晚期ESCC的一線標準治療方案,但僅10%-20%的患者可獲得長期生存,絕大多數終將耐藥,且標準二線治療療效有限,患者預后不佳。此前,有研究發現EGFR和HER3靶點在ESCC中存在共表達,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耐藥密切相關,同時靶向EGFR和HER3有望克服單靶點耐藥,提供更廣譜抗腫瘤活性。
近期,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教授團隊在
Nature Medicine發表了 全球首個靶向EGFR/HER3的雙特異性抗體藥物偶聯物(ADC)BL-B01D1 的 Ib期試驗的結果 [1] , 有望為該類患者帶來新選擇。本文特此整理,以饗讀者。
圖1:研究截圖
BL-B01D1研究數據新鮮出爐,耐藥ESCC患者DCR率近80%
BL-B01D1研究是一項開放標簽、多中心、Ib期臨床試驗(NCT05262491),評估了BL-B01D1在既往治療進展的轉移性ESC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確定了II期推薦劑量(RP2D)。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共篩選102例患者——年齡為18歲-75歲、既往接受過至少一線治療(包括ICIs和化療)、ECOG體力狀態評分為0-1分、器官功能達標。最終82例患者入組,分為兩組:
2.0mg/kg組:n=22,每3周為1周期,第1天和第8天給藥;
2.5mg/kg組:n=60,給藥方案同2.0mg/kg組。
表1:患者基線特征
研究主要終點為確定RP2D,次要終點包括治療相關不良事件(TRAEs)、客觀緩解率(ORR)、確認的客觀緩解率(cORR)、疾病控制率(DCR)、緩解持續時間(DoR)、藥代動力學(PK)參數。
▌療效結局
總人群cORR為29.3%,73例療效可評估患者中,cORR為32.9%,DCR為71.2%,中位DoR為6.7個月。不同劑量組的療效結局存在差異,2.5mg/kg組的療效優于2.0mg/kg組,且高于傳統二線治療(ORR<10%)。
▌安全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出現至少1次不良事件(AE),最常見TRAEs如下:
血液學毒性:貧血(85.4%)、白細胞減少(53.7%)、血小板減少(53.7%)、中性粒細胞減少(42.7%);
非血液學毒性:惡心(42.7%)、乏力(40.2%)、蛋白尿(25.6%)等,且多為1-2級。
2.5mg/kg組≥3級TRAEs發生率為63.3%,主要包括貧血(28.3%)、白細胞減少(18.3%)、血小板減少(18.3%);而2.0mg/kg組發生率為45.5%,主要為貧血(27.3%)、淋巴細胞計數下降(13.6%)。
表2:AE
▌亞組和生物標志物分析
將患者按年齡、性別、ECOG評分、轉移器官數量等分層后發現,2.5mg/kg組中各亞組患者ORR和PFS無顯著差異,提示藥物療效不受患者基線特征影響。此外,2.5mg/kg組中50例患者有腫瘤組織樣本,幾乎所有樣本均表達EGFR和HER3,但表達水平與cORR無顯著相關性(EGFR 1+或HER3 1+患者,ORR仍達57.1%和50.0%)。
▌其他
2.0mg/kg-2.5mg/kg劑量下,BL-B01D1的血藥濃度峰值(Cmax)和藥時曲線下面積(AUC)隨劑量增加而升高,半衰期為19.9h-21.9h,清除率和分布容積穩定,證實了每3周給藥方案的合理性。基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綜合評估,2.5mg/kg(每3周為1周期,第1天和第8天給藥)被確定為RP2D。該劑量下,療效優于低劑量組,且毒性可控(≥3級TRAEs雖達63.3%,但通過劑量調整和對癥治療可管理)。
小結
通過該研究可知,BL-B01D1作為首個靶向EGFR-HER3的雙特異性ADC,在轉移性ESCC患者中展現出顯著的抗腫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2.5mg/kg組cORR達39.6%,DCR達79.2%,中位OS為11.5個月,顯著優于現有二線治療,為免疫耐藥患者提供了新選擇。此外,無論患者EGFR/HER3表達水平如何,均可從該治療中獲益,無需依賴生物標志物篩選,擴大了潛在受益人群。正在進行的III期隨機對照試驗(NCT06304974)將進一步驗證BL-B01D1的療效,并探索更精準的生物標志物(如EGFR/HER3突變、下游信號通路狀態),以優化患者選擇。
參考文獻:
[1]:Liu, C., Liu, D., Ji, Y. et al. A bispecific antibody–drug conjugate targeting EGFR and HER3 in metastat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phase 1b trial.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792-7
審核專家:于江泳教授
本文來源:醫學界腫瘤前沿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