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隆子縣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北麓,平均海拔3800多米。一片長達40多公里,覆蓋50多平方公里的沙棘林,猶如一條“綠色哈達”,披落在隆子河谷兩岸。
很難想象,半個多世紀以前,這里還只是一片沙石裸露的鹽堿河灘地,一年中有近8個月的沙塵天氣。從黃沙彌漫到碧水藍天,巨變的背后離不開隆子縣幾代人的艱苦實干,他們如沙棘一般,將自己的一生投入了這場綠色革命之中。
這是7月20日拍攝的隆子縣沙棘林。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以前我們這里流傳著一句俗語‘聶巴阿貼組’,意思是‘只要你說話,身上的沙土就會往下掉’。”74歲的桑旦,是第一批在隆子河灘上種沙棘的人,村里人親切地稱她為“沙棘奶奶”。
當年的她只有13歲,是同批參與植樹的人中年齡最小的一位。“桌子剛擦完沒一會兒就全是灰,茶缸底下沉著的都是沙子。”提起治沙前的景象,老人皺起了眉頭。
桑旦在隆子縣沙棘林生態公園內散步。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轉折發生在1964年,時任隆子縣新巴鄉鄉長朗宗赴山西參觀學習,了解到種樹能有效治沙,便帶領群眾在新巴鄉忙措村沙灘上試種沙棘、柳樹、楊樹等5種樹苗,其中,根系發達、耐旱抗風沙的沙棘存活率最高,成為治沙造林的首選。
面對稀缺的沙棘苗種,村民們從育苗開始,按兩米間距種下幼苗,等待兩至三年,待新苗長成,再逐步擴大種植。從老人到小孩,整個忙措村的人都無償參與到植樹治沙中。
“當時的條件很艱苦,但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朗宗鄉長哪怕生病了也沒停下手里的活。”沙棘樹的生長周期長達3至15年,桑旦他們守著一棵棵沙棘樹生根發芽,這一守便是一生。
在人們的接力中,沙棘林由疏到密,沿隆子河谷不斷延伸,筑起了一道“生態長城”。
風沙少了,良田多了,老百姓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在隆子縣,黑青稞畝均產量由以前的300多斤變成現在的650斤,年產量達1.4萬噸以上。沙棘產業的發展帶動林下經濟,草木充實,牛羊有了飼料,老百姓也吃上了“生態飯”。
近年來,隆子縣通過菜籃子工程、黑青稞種植基地、聶雄標準化奶牛養殖基地等多個項目促進當地就業增收。2024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106元,增長7.7%。
隆子縣居民在沙棘林生態公園彈奏樂器。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昔日朗宗鄉長帶頭種下的60余畝沙棘苗,如今已綿延成8.2萬畝的綠色屏障,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加入到護林隊伍當中。
河谷兩邊的沙棘林中建起了生態公園和休閑步道,不時有鳥飛過。桑旦仍習慣去林中巡視,細細端詳每一棵樹的生長。“它們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沙棘林里,桑旦笑意盈盈。
一株株向上生長的沙棘,正默默記錄著雪域高原上的這場綠色接力。(記者吳詠玲、邢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