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末蒸蛋”里不見肉末,面對質疑,商家不以為然,還讓消費者加調料提味。7月24日從黃石市下陸區人民法院獲悉,該院近日審結一起因菜品名不副實引發的糾紛案。經過法官釋法明理和調解,餐飲店老板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主動向王某誠懇道歉,并積極提出解決方案。王某接受道歉,并主動降低索賠金額。最終,餐飲店老板賠償300元,王某撤訴。
(7月24日極目新聞)
一份標價4元的“肉末蒸蛋”里不見肉末蹤影,消費者王某選擇較真——從投訴到對簿公堂,最終換來商家的道歉與賠償。這場看似“小題大做”的爭執,實則戳穿了消費領域一個普遍的迷障:總有商家打著“文字游戲”的幌子,模糊商品實質,卻將消費者的合理期待貶斥為“吹毛求疵”。王某的堅持,不僅是為自己討回公道,更是向市場敲響警鐘。
有人將此與“老婆餅沒老婆”相提并論,認為消費者過于刻板。然而兩者本質迥異:“老婆餅”是約定俗成的傳統稱謂,其內涵早已與“老婆”無關,更多是文化符號的延續;而“肉末蒸蛋”則是對食材構成最直接的描述,“肉末”是這道菜名核心的、不可剝離的要素。就像“番茄炒蛋”應有番茄,“青椒肉絲”應有青椒,這是消費者基于生活常識的合理判斷。商家以“價格低廉”“歷來如此”為托詞,實質是將“不誠信”粉飾為“行業慣例”,用敷衍搪塞消解消費者至關重要的知情權。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早已明示,“知悉商品真實情況”是消費者的法定權利。即便金額微小,經營者的欺詐行為也必須承擔相應責任。此案中,商家明知“肉末蒸蛋”名不副實卻刻意隱瞞,面對質疑更是強詞奪理,這既是對市場規則的公然漠視,也是對消費者信任的無情透支。4元的價格或許微不足道,但誠信的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今日能在“肉末”上偷工減料,明日就可能在食材新鮮度、衛生標準上大打折扣,最終侵蝕的,是整個消費市場的公平與透明基石。
現實中,多少消費者面對類似遭遇,常因“怕麻煩”、“金額小”而選擇沉默隱忍?這種無奈恰恰縱容了商家的僥幸心理。當“差不多就行”成為普遍心態,“名實不符”便會悄然固化為潛規則。而每一次依法維權,都是對這種潛規則的堅定破除:它警示商家,即便是一筆幾元錢的交易,誠信的底線也絕不容突破;它也鼓舞更多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分大小,每一分都值得被認真守護。
最終,商家道歉賠償、消費者撤訴的結果,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號:健康消費環境的塑造,既離不開法律的剛性約束,也亟需消費者主動維權的勇氣。多一個像王某這樣較真的人,就能少一分“掛羊頭賣狗肉”的套路;多一分對規則的敬畏之心,就能多一分消費環境的清朗之氣。
說到底,讓“肉末蒸蛋”名副其實,讓“貨真價實”成為常態,才是商家與消費者之間最長久的共贏之道。“老婆餅”里必須沒有老婆,但“肉末蒸蛋”必須要有肉末。為“肉末蒸蛋沒肉末”打官司,菜品別再玩文字游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