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水蒸蛋被改名日本蒸蛋”沖上社交平臺熱搜榜第一。這撥張冠李戴、亂認祖宗,簡直是離譜!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1月份“TikTok難民潮”期間,中國博主“群子的飯”發布了水蒸蛋的教程視頻,內容就是教你怎么做一碗正宗的雞蛋羹,這條視頻獲得了上萬條跨國求食譜評論,熱度噌噌地飆升。
然而,隨著“TikTok難民潮”退去,一位德國博主卻開始克隆中國水蒸蛋的制作流程,從燒水、攪拌蛋液到撇沫、扣碗蒸制,甚至用刀劃十字淋醬油,德國人連筷子都現買現用,堪稱“像素級復刻”。這條播放量5600萬的視頻中,德國觀眾集體開啟“反科普模式”,給這碗蒸蛋貼上了日本菜的標簽。
對此,視頻下方日本網友蒙了:“在日本從未見過這道菜呀?”“我家蒸蛋也從不淋醬油劃十字啊?”“這或許是日本茶碗蒸的變種?”咱們中國網友就更蒙了:“這明明是我們從小到大吃的雞蛋羹啊,咋就變成日本菜了?”
關于水蒸蛋是誰家菜這事兒,咱們把格局打開,先不說誰對誰錯,先給大家科普一下歷史上水蒸蛋的起源和“實名認證”。在我國,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夏朝,當時已有馴養雞禽和蒸煮陶器,具備制作條件;1400多年前,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寫了蒸雞卵的做法;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也明確記載了雞蛋羹的做法,強調“蛋要打勻,水要適度,火候要適中”;就連《紅樓夢》里都上演了一出為雞蛋羹打砸大觀園小廚房的劇情……可見這道菜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早已深入骨髓,而過去那些關于水蒸蛋的烹飪原則至今仍被我們遵循,且家喻戶曉。你小時候吃的媽媽為你做的第一道菜大概率是它,老人牙口不好愛吃的是它,醫院食堂的病號餐里也必然有它......
現在,水蒸蛋在全國各地的做法千變萬化,有甜的、有咸的,有愛放醬油的、有愛放香油的,江浙有蟹黃蒸蛋、川渝有肉末蒸蛋、廣東有瑤柱蒸蛋、湖南有剁椒蒸蛋等等,風味各異,各成一派。這道菜在中國,是多么重要,又多么普通!要沒有這個熱搜新聞,大家是不是都沒注意它也算個菜!
當然日本也有類似的菜,但跟咱們有區別。咱們叫水蒸蛋、雞蛋羹或者蒸蛋糕兒,日本叫茶碗蒸;咱們常用雞湯或清水,日本傳統使用昆布柴魚高湯調蛋;咱們講究的是日常和煙火氣,舉手投足透著“媽媽的味道”——水開沖蛋液、筷子攪出泡、放上幾抹鹽、滴上一滴油、扣碗燜出嫩;日本茶碗蒸配上海鮮、香菇,做的是一味“精致料理”。
那到底是中國的“水蒸蛋”還是日本“茶碗蒸”,答案可以說是不言自明,但又總覺得哪里不太對!總之,我們的水蒸蛋內功沒毛病,可外功還欠點火候。這次關于水蒸蛋“國籍”的爭論倒是提醒了我們,一道美食,我們吃了,也歡迎他們吃!但美食文化,我們知道,也得想法子讓他們知道知道。
農視點述評員 | 趙寧寧
剪輯 | 張耀元
責編 | 趙寧寧
主編 | 楊公元
監審 | 楊 巍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溫度融化數字,用視角剖析現實,讓每一聲嘆息都被聽見,每一份堅守都有回響。《農視點》,看懂生活褶皺里的光——這里沒有宏大敘事,只有與你血脈相連、與時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農視點》屬中央新聞網站農視網原創欄目
版權歸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