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坐上談判桌,火藥味已經竄到鼻尖了。
這幾天,圍繞TikTok的風波再次把中美推上了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
美國那邊,動靜最大的是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她在鏡頭前拍桌子放話,如果字節跳動不在9月17日前把TikTok賣給美國“合格收購方”,那就準備滾出美國市場。這不是討論合作,也不是正常收購,而是威脅加逼迫,一口一個“國家安全”,實則盯上的,是TikTok的命門——算法。
對,就是那個能讓你刷得停不下來的推薦算法。美國不是不知道這玩意兒的價值,它比廣告營收、比用戶增長都重要得多。這是信息控制的鑰匙,是輿論操盤的開關。特朗普能瞄準這一塊,背后少不了一眾軍情、資本、輿論機構的推手。
更狠的是,他們放出消息:就算你賣了,也只能保留20%以下的股份,控股權、技術、運營權統統歸我們。
這還叫什么“收購”?這就是現代版的“技術劫掠”,是拿槍指著你腦門讓你簽字畫押。說到底,美國要的不是TikTok這家公司,而是對年輕人信息世界的統治權。
算法之爭,不止技術,更是話語權的戰爭
想想美國有多在乎這個“算法控制權”就知道了。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初的最新調查,美國18-29歲的年輕人中,有近54%的人把TikTok作為主要獲取新聞的渠道。這個比例高得離譜,尤其在大選年,這意味著,誰能左右TikTok的信息流,誰就能在年輕選民群體里“種草”政治理念。
而特朗普,正在為重返白宮全力沖刺。掌控TikTok,是他“打文化牌、搶輿論場”的關鍵一招。這不僅是科技冷戰,更是一次對全球注意力的搶奪戰。
但這次中國沒慣著。
中方沒有多說話,只是默默出手——能源出口對美三連“清零”。6月初開始,中國對美國的原油采購歸零,液化天然氣連續四個月零進口,煤炭采購更是從去年的9000萬美元,砍到了只有幾百美元。
這不是市場波動,而是戰略選擇。該斷就斷,干脆利落,不帶猶豫。
為什么是“能源反制”?
一來,這是美國自找的。它加征關稅、搞小院高墻、技術封鎖,還動不動甩出各種“禁令”,總覺得中國就該被牽著鼻子走。但現在情況變了,中國不再當那個“忍氣吞聲”的大客戶。
過去,美國是中國能源的“備選供貨商”,尤其是液化天然氣和頁巖油,價格一合適中國就下單。但從2022年起,美國能源價格開始大起大落,加上動輒就掐供應鏈、搞限制,中國早已做了兩手準備。
早在2023年中,中國就把原油進口重點轉向沙特、伊拉克、俄羅斯等國家。尤其是沙特,長期以靈活的價格機制吸引中國買家,而俄羅斯那邊,受西方制裁影響,價格更是“友好”。據海關總署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同比增長了26.8%,從沙特進口增長17.5%。
而天然氣方面,俄羅斯遠東管道+中亞線路,補得嚴絲合縫。中石油發布的半年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同比增加了42%。不光填上了缺口,還讓采購成本下降了約12%,這對中國來說,是戰略與經濟的雙贏。
再看煤炭,蒙古的陸路供應早已建立穩定機制,海運成本低、運輸距離近,中國沿海鋼鐵廠、發電廠都更愿意從蒙古訂貨。2024年底,中國與蒙古還簽署了新的“煤電走廊”項目,計劃提升年運輸能力至1億噸級別。
所以,中國之所以敢“一刀切”,是因為早就有了替代方案,掌握了供應鏈的主動權。
美國那邊,真急了
這三條能源斷供,對美國影響大不大?不小。
先說原油。美國能源信息署(EIA)2025年7月的月報里提到,中國原本是美國第五大原油出口市場,一年出口額超過90億美元。尤其對得克薩斯和路易斯安那這些能源州來說,出口中國是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現在突然歸零,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劇增。
液化天然氣更慘。根據美國液化天然氣協會的報告,中國曾在2023年是美國LNG出口第一大國,占比超過18%。斷供四個月,導致美國墨西哥灣一帶的多個LNG出口終端出現“運力閑置”,大量船只在海上待命,運價下降超過30%。幾家中型能源公司已經宣布推遲擴產計劃,股票價格持續下挫。
而煤炭雖不是主力產品,但對中小型礦區企業來說,中國訂單常常意味著現金流的穩定來源。現在訂單歸零,直接壓垮了一批靠出口維持生計的煤礦。
再加上大選年經濟不穩,股市波動不斷,這三道“能源傷口”一齊發作,讓美國的政治人物和能源大佬都坐不住了。
福克斯商業頻道甚至直言:“中國打的是一場隱秘的、精準的反制戰,幾乎看不見硝煙,卻打在最痛的神經上。”
瑞典談判前,氣場早已傾斜
這場“談判未啟,交鋒已至”的對峙,把本月即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中美經貿高層對話推向風口浪尖。
外界普遍認為,這次談判雖然名義上談的是貿易問題、關稅壁壘,但背后真正的較量,是科技與資源的主導權。
美國以為靠一個TikTok禁令,就能壓中國一頭。但中國這次亮出的,是更系統、更深層次的國家對策:在科技封鎖背后,打通多元化能源通道、強化技術自立、鞏固外貿伙伴網絡,逐步擺脫美國的制度性束縛。
而中國這邊沒有像以往那樣強烈抗議、呼吁談判,而是直接用“市場行為”回應對方的政治脅迫——你封我算法,我斷你能源,大家先扳扳手腕再談其他。
眼下看,美國看似掌握主動,手里拿著TikTok的“倒計時炸彈”,但真正感到疼的,可能是它自己。
首先是國內民眾的反彈。1.7億美國用戶,尤其是年輕人,對TikTok的依賴已經形成慣性。一旦禁用,勢必掀起輿論大潮。而在這個節骨眼上,特朗普要是搞砸了年輕人選票,那可是政治代價。
其次是經濟層面,斷供帶來的不僅是出口損失,更是信任破裂。中國市場一旦穩定向其他國家轉移,再想“搶回來”可就沒那么容易了。
而中國這邊,雖然TikTok是高科技標志性企業之一,但更像是中美較量的“窗口企業”。這背后,是中國對科技主導權、資源安全的全盤謀局。既要維護自身科技企業的合法權益,又要用精準反制的方式穩住國際立場。
一句話,美國在做“短線操作”,而中國已經開始“長線布局”。
斯德哥爾摩的談判桌上,中美會談出什么結果?沒人能預測。但可以肯定一點:這場博弈早已超越了TikTok、關稅、能源這么幾個議題,而是牽動著全球經濟規則、輿論生態甚至國家主權邊界的重塑。
從算法到油氣,從平臺到大選,這些表面看似零散的動作,其實都在說明一個事實:中美之間,已經進入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時代。美國想靠洗腦贏得世界,中國則用供應鏈和市場來寫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