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火星救援》里主角種土豆的情節嗎?電影里他靠人工造水勉強生存,但現實中,火星表面真的存在液態水嗎?這個困擾科學家20年的問題,最近有了新答案——火星上確實能短暫形成液態鹵水!這可能是尋找火星生命的關鍵線索。
找了20年,終于鎖定“水存在密碼”
提到火星,我們的第一印象是“寒冷干燥”:平均溫度-50℃(比南極冬天還冷),大氣稀薄到呼吸都困難。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火星表面不可能有液態水——畢竟純水在-50℃早凍成冰了。但有一類“特殊水”可能打破這個規律:鹵水(Brines),也就是溶解了大量鹽分的水。就像冬天馬路撒鹽能化冰,鹽能讓水在更低溫度保持液態。
但問題來了:火星的極端環境下,鹵水真能形成嗎?
美國阿肯色大學的行星科學家文森特?謝弗里爾(VincentChevrier)用了20年追這個答案。他翻出1976年“海盜2號”探測器的數據——這是唯一明確觀測到火星霜層的任務,結合火星氣候數據庫建模后發現:每年冬季末到春季初(約兩個地球月),火星白天有兩個“黃金時段”(清晨和傍晚),溫度剛好卡在-75℃左右。而高氯酸鹽鹵水的“冰點”(專業叫共晶溫度)正是-75℃——這意味著,此時霜層融化的水會和土壤里的高氯酸鹽混合,短暫形成液態鹵水!
水很少,但對生命可能“夠用”
不過別激動,火星的鹵水可不是“湖泊”級別的。謝弗里爾解釋:
量極少:火星土壤里高氯酸鹽只占1%,霜層厚度不到1毫米,融化后水少得可憐;
時間短:每天只有兩個時段符合條件,其他時候要么太冷(凍成冰)要么太熱(直接升華成氣體)。
但重點來了——就算水少、時間短,也可能足夠支撐“火星生命”。地球南極的“血瀑布”(富含鐵和微生物的鹵水)、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極端微生物,都能在類似的“短暫液態水環境”里存活。如果火星存在適應極寒干旱的生命,這種鹵水可能就是它們的“救命水”。
下一步:派探測器“掐點”找水!
謝弗里爾的研究不是“實錘”,但給未來探索指了條明路:下次派火星車,可以專門挑冬季末到春季初的“窗口期”,帶濕度計和化學傳感器去霜層區域,直接測鹵水!要是真找到,那離發現火星生命就更近一步了。
從“火星運河”的幻想,到“海盜號”沒找到生命的失落,再到今天發現“短暫液態水”——人類對火星的認知,正一步步從科幻走向現實。或許未來某天,我們會在火星土壤里發現微小的生命痕跡,那時再看《火星救援》,可能會覺得“種土豆”都太保守了~
你覺得火星可能有生命嗎?
如果科學家真找到鹵水,最想讓探測器測什么?
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